(3)代表先進的管理層特定的意圖的事物
管理層的意圖是構成股市中被成功炒作的重要因素。第一次所折射出來的對未來的看好通常在第一隻股票中得到了充分的宣泄,股價暴漲自然是勢在必行。而股市中也經常出現這種情況,眾多投資者沒能把握第一次機會後,麵對類似的以後再出現的機會充滿了信心,可股市偏偏捉弄人,當第二次類似題材出現後,眾多介入的投資者卻受到愚弄,甚至會出現嚴重被套的情況。
根據以往的經驗,高舉高打的股票通常在上市首日拉出大陽線,以後在經過重新整理之後,有超強的上攻能量,成交量會明顯的放大。
高開低走型
多數新股表現出高開低走之勢,新股的高開低走主要和以下三種因素有關:
(1)目前投資者基本都是采取上網定價認購新股的方式,這種方式給一大批新股認購的專業戶提供了盈利的平台,他們一旦認購後,上市首日不管什麼行情就一拋了之,然後再次把重點放在尋求新股認購上。實際上,新股認購的盈利額遠勝於二級市場操作的結果,從而使眾多的社會資金都集中在新股的認購上,其專門從事一級市場認購的獲利率遠勝於二級市場操作的獲利率。
(2),從大盤所處的位置看,也極易造成高開低走的情況。通常情況下,若大盤處於較高的點位時,新股的開盤大都會表現出高開低走的情況。
(3),不少上市公司為了讓自己上市當天引起市場的關注,常會出資部分資金開出相對較高的開盤價。
新股炒作中,隻有一少部分上市後是高舉高打以外,絕大部分新股的炒作形態都是呈高開低走型。
通常情況下,高開低走的炒作方式主要是取決於市場主力炒作的意願。高開低走後再次被炒作的股票它們都有一個重要的內在因素,即其股價在上市後,其炒作的內存價值隨著股價的逐漸下移更加體現了出來。這種情況的發生主要和這類股票具有優良的基本麵形態有關,高科技板塊中的績優股尤為顯著。
在高開低走這類股票的炒作中,常會有兩種形態:
(1)上市後呈現高開地走,然後在較短時間內再炒上去的過程,這類股票從高開到低走,有的股票的時間在一個星期之後,而有的則在兩至三天時間內。
上市後高開低走,在經曆一段相當長的下跌之後,再次出現上揚的行情,這種情況的特點是時間跨度比較大,短則幾個月,多則一年以後,但這種股票具有非常大的炒作空間。其爆發力是驚人的,常會超過上市後就被炒作的股票,如果該股一上市就被大炒的話,一則原始股票持有者不願拋售,主力如果要進行炒作的話,就會付出高額成本。
再則
(2)該股如此大的炒作若上市後即進行的話,一則原始股東不願拋出股票,這樣主力進行炒作的成本很高,二則也很難產生如此大的炒作空間。因此高開低走的是不少新股上市後常會出現的形態,隨後主力資金在較低的價位介入,一旦進入拉升階段,常會是其實現利潤的階段。
低開高走型
低開高走的情況在股市上也很常見,低開高走型的股票給短線操作者帶來了較快的利潤,低開高走的股票與以下三種因素有關:
(1)大盤若處於下跌之際,新上市的股票價格也不會開得很高,原因在於當大盤處於暴跌之後,新股持有者會被大盤的下跌麵降低了持股的預期。
(2)大盤若處於極度低迷的熊市中,新上市的股票價格會開得極低,有的甚至跌破發行價。
(3)部分股票本身的內在價值被市場所低估。有的股票在上市後開盤價很低,但在今後會出現一直上漲的行情。這種情況在滬深兩市經常發生,像98年上市的生益股份,當時正逢大盤上升通道,而該股卻開在7.28元,該股作為一家電子類的股票,其市場價格顯然被低估了,因為當時不少新股開盤價都比較高。因此配合大盤的上漲,該股從7元左右一直上漲至9.6元。
把握炒新股的幾個參照點
上市初期的新股,由於之前沒有任何曆史走勢,人們很難對其進行技術分析,操作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是綜合以往的經驗,新股炒作還是有一些方法可循的。可參照以下幾點:
看新股上市時大盤點的強弱,因為新股和大盤走勢之間有明顯的正相關關係,並且新股的漲和跌往往會超過大盤。在牛市中,主力一般采用中長線操作的戰略,而在熊市中,主力以短線操作為主,做長莊的情況很少出現。
看新股的基本麵,我們除了要了解公司經營管理和資產情況以外,還要研判它的發行方式、發行價、發行市盈率、募集資金投向、公司管理層情況、以及大股東情況、每股收益、每股公積金、每股淨資產等等,投資者對這些工作不容忽視。最後一項是要看它是否具有潛在的題材,將來有沒有發展的空間。
選擇新股應注意從選擇新股的一般規律著手,首先看新股的股性,看上市後是否有機構介入特點和題材特點,再次是看新股的流通股本和比價關係,相比而言,小盤低價新股在市場中的有較多的機會,第三是看股價運行的形態特點,如在底部反複整理並呈現出漲幅較小而形態趨勢較強的態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