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誰此時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3 / 3)

那花傘,那淋濕的短袖,仿佛和我隔了幾百年

書生解甲歸田,他的心中藏著幾頭幼獸

他拿江水喂它,拿帆船送它到生活的下遊

它不長,不死,我和我古代的三兩個朋友感同身受

穿蓑衣,戴鬥笠,鬥地主,無所謂前途

無所謂動與不動。洋人街近似虛構,停在晚風中

是一艘更大的帆船,它顯然已到了目的地

忙著和花花綠綠的世界彼此交換定情的信物

我也沒有閑著,我一直在看江上的動靜

天色已暗,暗中的帆船好像一疊又一疊的紙

又好像天地間的幾個錯別字。足矣,足以安慰我心

這首詩以常見的幾個場景組建在一起,構成一個廣闊的空間,如癡人說夢,如低聲喃喃自語,但是表現出來的卻是詩人對這個世界的態度:矛盾與衝突,這種相成的兩個方麵構成一個世界,這種相對構成詩歌內在的推動力。

打柴人帶木頭回家

打柴人不曾躲避過冬天

他行色鎮定 上山就是一次趕集

他要把淋濕的木頭帶回家中

屋內的火苗上升 打柴人

能聽到木頭在林中的叫喊

一截被鋸斷的木頭 它還需要

搬運和劈開

打柴人的手上有歇腳的扶杆

它也曾是被套大雪圍困的木頭

但後來被開掘 被精心製作

遠離了火 打柴人整個冬天

就搭上了一個不知疲倦的兄弟

打柴人不得不說

另外的木頭有另外的命運

在幽暗的山林和亮膛的爐火之間

打柴人來回奔走

他瘦長的身影

適合登高

適合在一堆灰燼中分別夢想和嚴寒

《打柴人帶木頭回家》這首詩是何房子的代表作之一。這是詩人1999年去金佛山遊玩,在大山深處路遇到一個打柴人,有感而作的詩。在偌大的山林中,你能感受到的是生命的默默存在,不招搖,不絢麗,但就切切實實的存在著,這樣的生命同樣值得敬重。“夢”與“嚴寒”使得眼前的風景就獲得了新的生機與力量。生命可以這樣默默生長,即使他的生長被世界屏蔽了,但是你不能否認他的生長。這些與大山為伴的人,他們也是在頑強的生存著,他們的生命力也是值得我們敬重的。打柴人也是有夢想的,有一種常人不能理解的高度。“夢想”和“嚴寒”是相反相成的兩種事物,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組成。眼前的風景放進詩歌,詩歌就獲得了力量和新的生機,我後期的詩歌都是與現實密切相關,但是不能簡單說這是現實主義的詩歌,與現實相關是當代詩歌要呈現出的一種姿態。

對於傳統,何房子也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看來,傳統是一個在不斷形成的東西,而不是一個已經固化的東西。在時間的流逝中,詩人對漢語的貢獻會加入到傳統之中,因此詩人就是在創造傳統。這個過程是很艱辛的,首先詩人要了解熟悉這個傳統,然後深入思考閱讀。中國詩學的傳統中也有一些現代的東西,比如頹廢主義是一個很現代的東西,在南北朝時期的一些詩歌,也是很頹廢的,從另外一個意義上是一個很現代的東西。艾略特的《傳統與個人才能》中有一句話是非常重要的,“詩歌不是表現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何房子認為這句話是現代詩歌非常重要的觀點,青春詩歌都是表現情感,詩人的能力不是表現在抒發情感,而是表現在對詩歌的全麵的控製力上,這種控製力需要更多的智慧,包括對語言技術的控製,詩歌節奏所選擇的詞和物的控製,納入詩人範圍必須貼上詩人自己的標簽。傳統還包括西方的傳統,自波德萊爾以來也形成了一個現代傳統,《惡之花》是對浪漫主義的反叛,它更深入到人性的幽暗之處,更深入到事物的幽暗之處,揭示出完全不同的真相。現代主義更願意從細小之物去看看這個世界有多麼幽暗荒謬。現代主義也構成傳統,每個詩人都在選擇融合。比如薑夔,薑夔是古代對中國詩歌傳統創造很好的例子,薑夔詞的形式感可能是最好的,每一個詞每一個字的力量感,他用到了極致。

何房子對語言的要求也很高,在他看來詩人一輩子都在學習如何遣詞造句,詩人終其一生需要解決幾個問題,首先是語言問題,即如何運用語言確實是評價詩人高下的一個標準。第二要解決詞與物的關係,從詞到物有很多種通道,詩人搭建的走廊是否有創見,這也是詩歌的關鍵。三是要解決我和事物的關係。這就不簡簡單單的是“詩到語言即止”,人和事物的關係就是詩人的詩歌態度詩歌哲學的問題。

隨著現代科技和社會的發展,網絡逐漸成為詩歌發展的一個平台。何房子是最早發起網絡詩歌的一員。1999年《界限》作為中國第一家大型詩歌網站,經過長時間醞釀,在重慶詩人李元勝、馬聯、吳向陽、李鋼、歐陽斌、大車、沈利等多人策劃下,由何房子命名,亮相詩壇。“界限”這個網站名稱,源於不論是人生亦或是人與人的交往都是有界的,不可能沒有界限。做這個網站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提供一個平台,展示詩人群所認同的現代派詩歌的創作。在《界限》群詩人裏,都傾向詩歌創作的現代性。在現代詩歌傳播史上,《界限》網絡的建立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件。網絡建立初期,何房子花了許多精力和事件參與網絡的建設。隨著自己工作任務日益繁重,他很少再有機會到網站漫遊,這是他的一種遺憾。

作為《界限》的創始者之一,在經過了這些年的實驗,何房子有了更為深入和成熟的一些想法。他認為,網絡詩歌向時間和空間進軍,在改進詩歌的傳播、拉近詩歌與大眾的距離上,在鼓勵自由創作上,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網絡詩的水平參差不齊,網絡的即時消費主義特性,與詩歌寫作是一種持久的、永恒的練習有內在的衝突。網絡詩歌傳播的平麵化,詩歌之間的不斷模仿和嫁接,使得作品沒有中心,沒有詩歌的中心,使得詩歌創作在時間和空間上缺乏深度。網絡這個手段讓我們感受到詩歌的碎片化,優秀的詩歌很難在網絡空間找到落腳之地。從審美意義角度講,網絡平台的搭建使得詩歌成為一個群體的審美活動,然而與詩歌寫作個體獨特的審美會形成衝突。詩歌寫作作為一種古老的技藝,不適合網絡的即時消費。當然,何房子說,網絡作為詩歌傳播的一個現代方式還是有積極的一麵,這需要給予積極的評價。

附 記

在訪問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們八卦了一下詩人名字的淵源:為何要取“何房子”這樣一個筆名呢?原來在讀大學期間,他總覺得“誌”有“詩言誌”,人言誌之意,青春的叛逆,總感覺“誌”不能夠展現自己的獨特之處,於是想改掉這個字。當讀到裏爾克的《秋日》的“誰此時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很受震動,詩歌的這種決絕表達恰好和自己當年青春的所追求的一致,於是取名房子。房子不是物質載體,從而成為一種人生歸屬的象征。

何房子把詩歌帶給他的幸福感以花的形式展現在我們麵前,好像冥冥之中詩歌就如生命的一部分,不驕傲,不低調,默默的綻放著絢爛的顏色。我們期待著詩人詩集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