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夢期間1/3時間是用來睡眠,但對睡眠的用途卻了解甚少。研究人員說,做夢也許是大腦在重現白天的經曆,把這些內容固定在記憶中。
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大腦成像技術觀察到,在人們學習新本領和在夢境中暢遊時,工作的是大腦的同一部位。
在這項試驗中,18名18~25歲的誌願人員被分成幾組,試著在電腦屏幕上辨別一閃而過的圖形。當指定的圖形出現時,按鍵予以確認。研究人員則利用成像儀監視受測者的大腦變化,觀察各部分腦組織對葡萄糖和氧氣的消耗狀況。測試結果表明,接受測試幾小時後去睡上一覺的人,醒來再測時反應加快,得分升高。用成像儀測試顯示,當人們睡覺時,腦部活躍程度和血流量與參加測試時無異。
研究人員說,這些受測者在睡覺期間,其大腦可能在整理剛才的經曆,並記憶他們所學到的東西。
人們常說腦子越用越好使,但是,使用過度也許會適得其反,導致腦“過熱”。
當腦“過熱”時,再繼續伏案學習和工作,也沒有什麼效率了。為了喚起學習和工作的活力,有時需要調整一下情緒,讓腦子得以休息。
說到這裏,我們就會發現許多這樣的例子:大學裏幾乎都是45分鍾一堂課;體育比賽的時間,足球是45分鍾半場,90分鍾一場(都是對成人的)。那時因為人的注意力,最多隻能保持80~90分鍾。超過這個限度,注意力就會下降,工作效率也隨之漸漸降低。
所以,無論工作也好,學習也好,最好以45分鍾為一個時間段,其間休息一會兒,調整一下情緒,再繼續進行是保持注意力的最好方法。但休息應控製在15分鍾之內,超過15分鍾,就會精神渙散,無心工作了。
但是,在繁忙的商務現場,不可能到了45分鍾就休息,幾乎沒有這樣的閑暇。在這種情況下,調整情緒的方法,就是放下手中的活兒,做一些其他的工作,把注意力轉移到別的方麵。據說愛因斯坦在研究的空閑裏,經常拉小提琴,演秦樂曲,不但可以通過聽音樂達到放鬆的目的,還可以活動身體,所以是調整情緒的最好方法。
常聽人說“越能幹的人,腦筋轉換得越快”。
當心境處於寬鬆、平靜狀態下,影響工作和學習的負麵壓力也會隨之減少。
因此,注意力就能高度集中,記憶力也處於最佳狀態,即使不好記的內容也會順利進到腦子裏,再忙的工作,也能高效率地處理好。也就是說,身心處於放鬆狀態,是腦子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的重要條件。
不過,雖說放鬆,但如果方法不對頭,就會注意力渙散,精神懈怠,注意力也會隨之渙散,所以難就難在把握放鬆的分寸上。
放鬆狀態,就是無緊張狀態,相反,緊張狀態,是交感神經受到刺激的狀態。所以,要放鬆,就必須使副交感神經這個抑製神經的功能處於優勢。
睡眠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辦法。但事實上,我們不可能在上班時間打盹兒,可行的辦法,就是用一點時間休息一下腦子,什麼也不想,讓自己發呆,隻需要2~3分鍾就可以。
當全身肌肉放鬆,閉上眼睛,頭腦出現空白時,身心就會處於放鬆狀態。這樣,大腦就會得到休息和恢複,重新恢複出活力和工作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