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農村勞動力培訓的國際比較(1)(2 / 3)

農民教育是法國農業部的工作內容之一。所有的農業學校都擁有自主教學和科研的能力。農業學校向廣大農業生產者敞開大門,除可以在農業學校裏接受最新的農業科技培訓,還可以隨時去資料室查找所需要的材料。這些政策也同樣適用於其他的有資格向農民提供培訓的機構。農民接受培訓是以需要為前提,以製度作保障,以實效為原則。所以才會有長短期並存、授課方式靈活、培訓機構多樣的特色。總之,對農民的培訓是一切為了農業,一切方便農民。

從中國社會發展現實來看,我國人多地少、絕大部分人員居住在農村、農業生產還相對落後,勞動力轉移還有一個過程,在一定時期內,廣大農村還不可能很快形成高度機械化、專業化、規模化的現代化農業生產局麵。但是,要繼續維持用世界7%的耕地養活22%的人口的局麵,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科學文化水平和技術能力,是一項既現實又艱巨的任務。法國農村勞動力培訓的經驗告訴我們,建立完善的農村勞動力培訓體係,逐步實現農民教育的係統化和製度化,幫助農民掌握科技知識和實用技術,造就一大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是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打造強勢農業的前提條件。

二、美國的農村勞動力培訓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完善、最發達的教育,其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滿足了不同層次人士的需求。美國的農民教育是世界上農民教育發展最成熟的國家之一,在農村勞動力培訓方麵積累了大量有益的經驗,農民教育在美國農村經濟發展和社區居民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美國農村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雖然美國從事農業的人口隻占總人口的3.1%,但農業非常發達,每年還有三分之一的農產品要出口到世界各地。良好的教育水平,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1940年農業勞動所耗人時達到10665億小時,到2000年則下降到2471億小時,60年間下降幅度為76.8%,其中種植業、畜牧業分別下降了76.6%、76.8%,體現出種植業和畜牧業基本保持平衡發展的勢頭;相對應的是,農業勞動力人均供養人數從1940年的10.7個上升到1972年的52.4個,至2000年則上升到124個。這些數字的背後反應了教育的重要貢獻,尤其是美國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支撐。

1、與時俱進的教育立法推動

美國農民職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農民對市場變化趨勢和市場需求的反應能力,提高其競爭和創造能力。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美國的農業、農民教育也一直需要國家法律政治的支持。在農業、農民教育方麵美國已有140年曆史,並由政府頒布相應法律來保障教育順利進行,相關的立法有:1862年的《莫裏爾法案》以贈地形式建立州立農學院;1887年的《哈奇法》明確農業教育、科研、推廣相結合的體係;19世紀末20世紀初初級學院運動,把四年製大學分成兩部分,大學一、二年級部分稱為初級學院。在鄉村的初級學院,學生既能學習普通文化知識、又能掌握一定實用職業技術。這既解決了學生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難以接受高等教育的困難,又能為他們節省大量的路費和食宿費;既可以極大地擴大高等教育的規模,又能挑選出在知識、能力等方麵表現良好的學生進入大學繼續學習,既大大提高了高等教育質量,又保證了留在農村的學生的素質。1914年的《史密斯·利弗法》強調在全國開展農業職業教育和技術推廣工作;此外,還有1917年的《史密斯一休士頓法案》、1929年的《喬治·裏德法》等等。由於上述法律法規的保障作用,20世紀初期美國中等農民職業學曆教育得到普及,這不但促進了當時美國農業及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為美國成為世界強國做出了重大貢獻,而且為二戰後農民職業學曆教育向高等級教育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在支持貧困兒童教育、移民教育、印第安人教育等方麵,美國國會先後通過專門法案或條款,如針對少數民族群體,聯邦政府啟動了“肯定性行動計劃”和“早期幹預計劃”等。在1965年《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提出的“為教育低收人家庭的兒童給地方教育機構提供財政援助”條款的基礎上,為適應農村社區中小學教育的需要,2000年12月克林頓政府通過了“農村教育成就項目”,2002年1月布什總統對“農村教育成就項目”進行了重新授權,力圖通過專項撥款實現其對農村學區教育發展的影響和教育政策的引導,為農村社區教育機會均等提供更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和法律保障。《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和《從學校到工作多途徑法》等等,幾十年政府頒布的數十部法案,極大地強化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幹預,使職業教育在政策的導向作用下,沿著政府設計的方向發展。美國政府的每一項法案都有經費支持,多年來美國的農村職業教育也從中獲得了巨大的支持。2001年美國聯邦教育部發表《2001一2005年戰略規劃》以及隨後的《2002一2007戰略規劃》都強調縮小學生中不同民族、社會地位及殘障者之間的大學人學及畢業方麵的鴻溝。

2、多元化的培訓經費來源

除了以立法保障農村教育的順利進行,美國政府還以財政投資保障農業和農村的教育,尤其是二戰以後美國政府的教育投資顯著增加。聯邦政府主要通過專項撥款實現其對州和地方學區教育發展的影響和教育政策的引導。這些專項撥款都有指定的專門用途,主要包括雙語教育項目、特殊教育項目、補償教育項目、職業教育項目以及教學改革項目等。如美國政府推出的“農村教育成就項目”(REAP),是聯邦專項撥款項目,旨在通過對州和學區的差別性專項教育經費資助,幫助農村學區更有效地獲得和使用聯邦教育資金,改善農村學區的教育教學環境,保障所有學生達到所規定的學業成績標準。

由於辦學主體的不同,從事中等農民職業學曆教育的各類學校的經費來源也不相同。自從1889年亞拉巴馬州開始每年對私立中等農業學校補助經費,至1917年,美國多數州都開始對所屬轄區中從事中等農民職業學曆教育的學校進行補助。在補助的最初10年,花費的經費雖然多,但各學校並沒有做出良好的成績,於是各州對經費的發放方式開始加以改革,把補助經費改為津貼教員薪水等,同時組織州監督處來監察各學校對經費的使用。1917年,《史密斯一休斯教育法》通過,美國聯邦政府開始對中等農業教育進行補助。聯邦政府的補助主要用於師資的訓練、農業學科教員和視察員的薪水等支出,不能用於購置地基、修建校舍、購置設備、宗教事業等。教育經費的撥付以各州的農村戶口為標準,師資培訓經費的撥付以全州戶口為標準。由此可知,從事中等農民職業學曆教育的各類學校的經費來源是多元化的。從總體上看,公立類從事中等農民職業學曆教育的學校的經費來源主要為聯邦和州的補助;私立類的除聯邦、州的補助外,還有私人的捐助等。

3、因人製宜的職業指導

在美國,農業、農村教育的對象不隻限於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還把產前、產中、產後的從業人員包括在內,進行全民農業知識教育,目的是培養一專多能的農民,培養農民對市場變化趨勢和市場需求的迅速反應能力、竟爭意識與創造精神;同時加強農業、農村教育與其它學科合作,提高科技和管理訓練標準。

20世紀初期,麵對農民中受過職業教育人數的逐漸增多和就業開始變得困難的情況,美國開始在從事中等農民職業學曆教育的學校建立職業指導機關。職業指導,就是“狠抓現在的實事、過去的經驗,采用科學的方法、客觀的態度,去幫助個人選擇職業、預備職業、獲得職業以及改進職業”。隨後,職業指導機關在全美國所有從事中等農民職業學曆教育的學校廣泛建立。職業指導機關分為兩種:一種是職業指導委員會,由校長、校醫和與就業有關聯的教師等若幹人組織而成;一種是專(聘)任一人或數人為職業指導員。職業指導機關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此時中等農科畢業生的就業,暢通了教育與就業之間的渠道。

美國的農民教育培訓一般包括課堂指導、實踐試驗指導培訓、輔助農業經驗培訓項目(SAE)、FFA培訓項目等培訓方式,主要是由政府機構和民間組織提供的,如公立學校、社區大學和技術學院、綜合性大學、CES(合作推廣服務)組織、農場協會及4H活動等青少年培訓項目。每個州的教育部門都有專人負責指導和宏觀調控本州內的農業培訓項目。通常,這些指導人員都會與本州的農業教師合作製定農業課程的內容和標準,並協調FFA的活動等。在全國範圍內,美國教育部也有專人負責農業教育培訓方麵的問題,並與各州的農業教育培訓指導人員協調合作。1984年,在教師、農民、管理者等農民教育培訓相關參與方的呼籲下,美國成立了全國性的農業教育培訓組織,主要負責農民培訓的宏觀協調和指導工作。

4、豐富多樣的培訓途徑

美國農民培訓的實施途徑主要有在公立學校之內和在公立學校之外。同時,從19世紀的《贈地法案》頒布開始,美國逐漸形成了一個以州立大學農學院為主體的教學、科研與技術推廣相結合的體係。目前美國的農場主大多數都是各州立大學農學院的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