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你幫助同事拿了某件東西,你或許耗費了很多體力,而且還耽誤了你的寶貴時間,就隻對這一件事而言對你不利。然而,在很多情況下,你幫助了同事,你自己卻並沒有吃虧,反而還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利益。
可見,你幫助同事們獲得了他們想得到的東西,往往你想獲得的東西也會輕鬆得到,並且你幫助的同事越多,你所獲得的東西也將越多。
規則解讀:在和同事的交往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求同存異,不能一味地投同事的所好。這樣一來,當你與同事合作的時候就擁有了無限的潛力,因為它能激發團體和個人的力量。
6.表現自己不靠出風頭
很多人都喜歡自我表現,但最好能夠做到既表現了自己,又能不動聲色,這就是高手。“我們”代表著他也參加的意思,能給人一種“參與感”,他與同事進行交談時喜歡用“我們”而很少用“我”,因為“我”給人以距離感,而“我們”則使人倍感親切,還會在不知不覺中把意見相左的人劃為同一立場,並按照自己的意圖影響他人。
真正善於自我表現的人從來沒有停頓的習慣,因為停頓的語氣可能被看成是猶豫,也可能讓人覺得是一種敷衍、傲慢的態度,令人覺得很反感。
表現自己並不錯。在當今社會,充分發揮自己,充分表現出自己的才能和優勢,是為了適應時代挑戰而做出的必然選擇。但是,表現自己必須分場合、形式,如果過於表現,使人看上去矯揉造作,一點都不自然,好像是做樣子給別人看似的,那就適得其反了。
刻意地自我表現是愚蠢的。如果我們不過是要在別人麵前表現自己,而使別人對我們感興趣的話,我們將永遠不會有許多真實而誠摯的朋友。
劉豐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級職員,工作積極主動,待人熱情大方。但是有一天,一個小小的動作卻使他以前的形象在同事眼中一落千丈。
當時在會議室,許多人都等著開會,其中一位同事發現地板有些髒,便主動拖起來。而劉豐一直站在窗台邊往樓下看。突然,他急步走過來,要那位同事把手中的拖把給他,同事不肯,可劉豐卻執意要求,那位同事隻好把拖把給了他。
劉豐把拖把接到手剛過一會兒,總經理推門而入。他正拿著拖把勤勤懇懇、一絲不苟地拖著。從此,大家再看劉豐,頓覺他虛偽了許多。從前的良好形象被這個小動作丟得一幹二淨。
在工作中,往往有許多人不善於掌握熱忱和刻意表現之間的區別。許多人總把一腔熱忱的行為搞得像是故意裝出來的,也就是說,這些人隻會刻意表現自己,而不是真正的熱忱。
許多人在談話中不論是不是以自己為主題,總是有顯示自己表現自我的毛病。這種可能被人誤認為具有辯才,但是也可能被認為是口無遮攔顯得輕浮等等,最終總會暴露出他的自我顯示欲而使別人產生排斥感和不快情緒。
規則解讀:其實,自我表現是人類天性中最主要的因素。人類喜歡表現自己就像畫眉喜歡炫耀聲音一樣正常。但刻意的自我表現就會使人感到做作、虛偽、最終的效果與表現的初衷往往適得其反。
7.積極主動地與同事交往
我們應該以我們的所能來滿足同事的欲求,同事得到了滿足以後,才會有和我們交往的欲望。結果,同事們對我們有了奉獻,也就滿足了你的欲求。
李先生一沒有任何學曆,二沒有金錢,三沒有人事背景,然而他卻是一個人事經理。能取得成功,讓很多人都覺得驚奇無比。究竟他是怎樣做到的呢?
原來,李先生是一位體貼同事的人,他對周圍同事的體貼,有時候還超過了同事們的需求。隻要有哪位同事說要上他家裏去做客,他都會非常歡迎同事的到來,盼望同事能在家裏住上幾天。不管是多麼拮據,內心裏有什麼煩惱的事情,都不會在同事的麵前露出半分。
李先生好像始終在等待著同事的來臨,盼望能夠接待同事,甚至在同事離開的時候,還經常送一些小禮物、土特產什麼的給同事。
不管有多繁忙,他從不會表現出同事的到來,對他而言是一種幹擾。同事們曾經問過他為什麼待人這麼好,李先生回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