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高尚慈愛的父母(2 / 2)

父親總是嚴厲的教師,母親才是關愛的天使。在達爾文眼裏,母親蘇珊娜就是這樣。

成長於這樣的環境下,達爾文無疑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父親希望達爾文能繼承他的醫術,所以總是嚴格要求達爾文。由於達爾文的天性使然,達爾文並沒有從父親那裏獲得許多理性知識,但羅伯特醫生卻一直是達爾文的道德榜樣,這種影響一直伴隨了達爾文一生。

身教重於言教。

蘇珊娜是英國著名陶瓷技師喬賽亞·韋奇伍德的大女兒。羅伯特醫生的父親和蘇珊娜的父親是好朋友,在羅伯特隨父親拜訪蘇珊娜的父親時,他們兩人雙雙墜入了愛河。由於兩家家庭宗教信仰不同,蘇珊娜的父親不同意這門親事。然而兩人的戀情之火並沒有因為宗教信仰的不同而止息,相反卻愈演愈烈。這段長久的馬拉鬆式愛情直到蘇珊娜的父親去世後的第二年才有了結果:他們終於結婚了。

蘇珊娜是個有教養、有見識的婦女,她懂得怎樣愛護兒童的好奇心,對孩子們提出的稀奇古怪的問題,她從來都不會簡單地。

良好的家庭教育對達爾文的身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說一句“傻孩子,問這些幹什麼”了事,而總是耐心地進行解答。

有一次,小達爾文莫名其妙地問媽媽:“小貓和小狗是從泥土裏長出來的嗎?”

媽媽就笑著告訴他:“不是,孩子。小貓和小狗是貓媽媽和狗媽媽生的。”

“那我和妹妹是你生的,你是我外婆生的,對嗎?”受到啟發的達爾文動起了小腦筋。

“嗯,很對,所有的人都是他們的媽媽生的。”

“那最早的媽媽又是誰生的呢?”

“聽《聖經》裏說,最早的媽媽叫夏娃,是上帝造的。”

“那上帝又是誰造的呢?”

“乖乖,世界上有許多事情,還沒有人能說清楚,將來等你長大了,也許能比我說得更清楚。”

小達爾文眨巴著眼睛,聽著母親的解釋,似懂非懂地點點頭,但那個“上帝造人”的謎卻深深地印在了他幼小的心靈裏。

小達爾文4歲時,母親就教他識字、唱歌。平時父母隻要有時間就在花房裏嫁接果樹,這樣在收獲季節就有水果可以享用。小達爾文常常在旁邊看著他們,有時會幫忙拿東西。母親喜歡培養花卉,她總是會給達爾文看各種各樣的植物,並給他講關於植物的故事,還教他如何辨識各種植物。達爾文看著母親的一舉一動,問道:“媽媽,為什麼要給植物埋土呢?”

母親告訴他泥土是植物生長的基礎,隻要有充分的生長基礎,植物就能成長起來。

這個答案並沒有使小達爾文滿意,又一個問號在他的小腦瓜裏形成了。

有人說達爾文對大自然的愛好是與生俱來的。其實,實際情況是良好的早期家庭教育才使達爾文的思想得以啟蒙。

環境對人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達爾文在良好的家庭背景中得到了很好的熏陶,對他的成長具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