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篇

浙江省曆史悠久、人文薈萃,不僅文物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非常豐富。浙江先民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形成了種類繁多、風格獨特、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雜技、民間美術、民間手工技藝、人生禮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民間知識等方麵。據20世紀80年代對民間文學和民間表演藝術進行普查,全省收集民間文獻資料2億多字,民間歌曲4200餘首,民間器樂2440首(套),民間舞蹈740個,民間戲曲傳統劇目1200餘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遍布廣大城鄉,其中許多非物質文化遺存和非物質文化形態有著極高的曆史價值和天才的藝術創造,不少種類為全國僅存或獨有。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工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一個階段性的、重要的文化建設工程。我省先於全國啟動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工程,實施該項工程以來,不失時機地開展了一係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我省的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工作一起步就步入了科學、規範的良性軌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保存和傳承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方式和途徑,我省既重視保存,也重視傳承,既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軟環境,也注重它賴以生存的硬件環境。

一、傳承基地開花也結果

嘉興市秀洲區積極規劃,出台措施,不斷推進農民畫後備人才基地建設、農民畫名人畫室建設和農民畫展覽陳列場地建設。全區在近兩年間共創建鄉鎮一級農民畫創作基地6個,有農民畫作者120多名;實現農民畫創作與中小學教育的聯姻,創建農民畫後備人才基地26個,使後備人才基地在學校的創建率達到100%,農民畫後備人才擴大到1500多人。2005年年底,該區開展了評選“十佳農民畫後備人才基地活動”,基地的創建不但推動了全區中小學美術教育的全麵開展,而且從更深的層麵,拓寬了農民畫群體培育的途徑,推動全區農民畫畫鄉建設向縱深發展。秀洲農民畫陳列館至今已接待國內外觀眾4.2萬人次;該區油車港鎮農民畫家繆惠新至今在北京與美國、法國等地成功舉辦10次個人畫展;秀洲農民畫已在美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等11國舉辦展覽,有2800多幅作品在海外展出,成為浙江省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個新景觀。

長興縣委、縣政府成立了長興百葉龍藝術培訓基地建設領導小組,下發了《長興縣百葉龍藝術培訓基地建設實施方案》,籌措資金100萬元,在全縣範圍內選擇了具備民間藝術傳承條件的12個學校、部門和鄉鎮作為藝術培訓基地,選擇了13個具有較強經濟實力和優勢的部門和企業作為藝術培訓基地的成員單位,明確了各基地不同階段的建設目標和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整合資源,健全機製,依靠社會力量,共同打造文化品牌。目前,全縣可以拉出15條百葉龍的演出陣容,其中大龍8條、小龍7條,這15條百葉龍能分能合,既能以一條龍的演出陣容獨舞,又能以不同的形式和陣容組合在一起共舞。2004年4月建立百葉龍藝術培訓基地以來,長興百葉龍前後25次亮相於國內各類演出舞台,並應邀赴省內外參加了一係列商業演出,獲得了社會各界讚譽,並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為了讓下一代從小接受民間藝術的熏陶,樂清市文化局和教育局把黃楊木雕、細紋刻紙等民間工藝引進中小學第二課堂,進行鄉土文化教育,並在市特殊教育學校等3個學校成立樂清市民間工藝實驗基地,全麵開展剪紙課程教學和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其中特教學校的40多名聾啞學生在民間剪紙藝人和剪紙老師的指導下,剪紙作品多次在全國和省市工藝美術比賽中獲獎,還被國家教育部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