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傳承人隊伍建設日漸規範
在保護傳承人方麵,我省因地製宜采取了許多積極措施。
繼續開展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家評選活動,下發了《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家命名辦法》,各地申報了86位具有一定成就的民間藝術家和民間藝人參加評審。諸暨、臨安、臨海等地相繼建立民間藝術人才庫,開展了民間藝術家評選命名活動,其中杭州餘杭區首批公布了區級民間藝術家33名,並每人頒發政府藝術津貼1000元,鼓勵帶徒傳藝。
樂清市重視民間藝術青年骨幹的培養,評選出“樂清十佳青年雕刻家”。諸暨市組織西施傳說傳講人員進行傳講技藝評比,對優秀傳講人員頒發榮譽證書,對傳講人發放誤工費,組織傳講人員外出考察,增長傳講見識等,不斷調動全市傳講人員、民間藝人積極性。樂清、瑞安、海寧等一些地方充分利用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單位,設立大師工作室或專題工作室作為民間藝術家創作、展示和傳習基地。嵊州市對民間職業劇團進行專業技術職稱評定,尊重和激勵民間藝人對越劇藝術的傳承。長興縣為百葉龍申請專利,注冊商標,保護優秀民間藝術品牌和傳承人利益。各地在實踐中創造了許多搶救、保護民族民間藝術的典型經驗,逐步探索建立科學有效的民族民間藝術傳承機製,使民間藝術在流傳中發展。
三、保護研究展示的硬件建設
在硬件建設方麵,我省相繼建立了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場所。以嘉興市為例,平湖市建立了民俗風情館,海鹽縣建立了海鹽腔藝術館,海寧市建立了皮影藝術館,秀洲區建立了農民畫藝術中心,廣泛征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間藝術精品和資料,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記錄、保存和宣傳。有的民間藝術專題展示館已具備相當規模,餘杭江南水鄉文化博物館,總投資6000餘萬元,建築麵積8000餘平方米,其中4000多平方米的民間文化展廳中,展出了端午龍舟盛會、軋蠶花民俗活動、餘杭滾燈、舞龍、舞獅等民間藝術,還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充滿泥土芳香的抓周、婚嫁、街市、社戲、江南絲竹、雕塑、刺繡等江南民俗風情和工藝。館藏的580多件(組)獨具江南和餘杭民間文化特色的展品,是餘杭文化工作者曆時兩年花費370多萬元、深入民間辛勤搜集的成果。瑞安市投入資金250萬元,在玉海文化遊覽區建立了1200餘平方米的瑞安鼓詞館。不少鄉鎮也在普查的同時,抓緊搶救和收集當地民間藝術,如舟山普陀區展茅鎮、嵊州市黃澤鎮等地建立了具有一定規模的民俗風情館,收集展示傳統工藝製品和有關傳統生產生活習俗的器具。
同時,鼓勵有成就、有影響的民間藝術家或民間收藏家建立私人民間藝術館和民俗博物館。如寧海“十裏紅妝”民俗博物館占地麵積3000平方米,整個展館共分三層,陳列明清時期器物1200餘件,從精美絕倫的小姐床到用途各異的女紅用品,從大方別致的花轎到杠箱、千工床,從桶、盆、盒、盤等生活用品到吹拉彈唱的樂器等,成為古代婚俗風情大觀。岱山縣積極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舉辦專題民間藝術館,已建立了台風、海洋漁業、鹽業、燈塔、島礁等5個專題民俗館。各民辦民間藝術館收藏的內容五花八門,涉及民族工藝、古典家具、海洋文化、蠶文化、織錦、刺繡、珠算、雕刻等30多個類別。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已有社會辦民間藝術館50多家。實踐證明,用民間藝術館或專題展示館的方法保護弘揚民間文化藝術,不失為一條重要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