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衙
宋代掌管禁軍的機構。有殿前司、侍衛東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合稱三衙。唐後期,習慣稱藩鎮的親兵為牙(衙)兵,五代至宋的皇帝多半是由藩鎮而奪得帝位,故相沿稱為三衙。三衙的長官分別稱為殿帥,馬帥,步帥,合稱三帥。
三大憲
清代地方官對總督(或巡撫)、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合稱。
三司使
唐代審理大獄,以刑部尚書、侍郎與禦史中丞、大理卿會審,稱三司使。唐中期以後,由於財務行政漸趨繁雜,乃特簡大臣分判戶部、度支及充鹽鐵轉運使,分別管理租賦、則政收支和鹽鐵專賣事務。五代時後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委宰相一人專判。長興元年(公元930年),並為一使,稱“三司使”。北宋沿置。《宋史.職官誌》說:“三司之職,國初沿五代之製,置使以總國計,應四方供賦之入,朝廷不預,一歸三司,通管鹽鐵,度支,戶部,號曰‘計省’,位亞執政,目為‘計相’,其恩數廩祿,與參、樞同。”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改官製,職掌並歸於戶部尚書。
三法司
明清兩代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為三法司。若有重大案件,則由三法司會審,俗稱“三堂會審”。
三閭大夫
戰國時楚國官名,屈原貶後任此職。《史記.屈原列傳》裴駰集解中說:“駰案《離騷序》曰:三閭之職,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原(屈原)序其譜屬,率其賢良,以厲國士”。可見三閭大夫是一種掌管三大姓的宗族事務之官。
大夫
古代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因此為一般官員的通稱。秦漢以後,中央要職有禦史大夫,備顧問者有諫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至唐宋尚有禦史大夫及諫議大夫之官,至明清廢。又隋唐以後以大夫為高級官階之稱號。清代高級文職官階稱大夫,武職則稱將軍。宋徽宗政和年間重訂官階時,在醫官中別置“大夫”以下官階,故今仍沿稱醫生為大夫。
大令
秦漢以後縣官一般稱令,後來用作對縣官的尊稱。
大計
明代考核外官的製度。清沿其製,規定三年舉行一次,由州、縣上至府、道、司層層考察屬員,再彙送督、撫最後考核,送呈吏部。對於才、守均優者稱為“卓異”,經引見(即朝見皇帝)後得加一級回任候升。劣者劾以八法(後改為六法,參見“京察”》。其處分與京官同。不入舉劾者稱為平等。
大帥
舊時對高級統兵官的尊稱。清末督、撫一般兼掌兵權,其屬員亦以此稱之。
大長秋
秦稱將行。漢景帝時改稱大長秋,宣達皇後旨意,管理宮中事宜,為皇後近侍官首領,多由宦官充任。長秋宮為漢代皇後之宮名,故用以名官,其官署稱為長秋寺。隋代以後設內侍省,長秋之官遂廢(隋煬帝曾一度改內侍省為長秋監)。
大司馬
古代高官之一。《周禮》夏官司馬之長為大司馬,其職為“掌建邦國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國。”漢武帝罷太尉置大司馬。西漢一朝,常授給掌權的外戚,多與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等聯稱,也有不兼將軍號的。東漢初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末年又別置大司馬。魏晉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南北朝或置或不置。陳朝但為贈官。明清多作為兵部尚書之別稱。
大司農
秦代置治粟內史,漢景帝後元元年(前143年)更名大農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改稱大司農。掌租稅、錢穀、鹽鐵和國家的財政收支,為九卿之一。北齊時稱為司農寺卿,隋唐以後所置略同。唐代一度改司農為司稼,旋複用舊稱。主要職掌為倉儲。金元置大司農司,掌農桑,水利,學校,救荒諸事,並曾改稱為務農司或司農寺。明初置司農司,不久即廢,其職掌並入戶部。習慣用作戶部尚書的別稱,簡稱大農。
大司空
《周禮》六官之一,有冬官司空。漢成帝時,改禦史大夫為大司空,哀帝時曾複舊稱,後再改為大司空,與大司徒、大司馬並稱為三公。東漢時稱司空。明清用作工部尚書的別稱。
大司徒
《周禮》六官之一,有地官大司徒。西漢哀帝時罷丞相置大司徒。東漢改稱司徒(參看丞相、宰相條)。
大行人
在《周禮》為秋官司寇的屬官。掌天子諸侯間的重大交際禮儀。
大良造
戰國初期為秦國最高官職,掌握軍政大權。同時又為爵名。商鞅製定二十等爵,列為第十六級。亦稱為大上造。自從秦惠王設立相國掌握軍政大權後,主要用作爵名。漢代沿用。
大學士
唐天寶初,於崇玄署(管理釋道的官署)置大學士1人,由宰相兼領。至德時,於集賢殿書院置大學士,貞元時並罷。五代後梁曾置金鑾殿大學士。北宋時設置漸廣,多為優禮大臣的官銜。明太祖廢丞相,以大學士充顧問。成祖時以儒臣為殿閣大學士,參預機務。至明中葉遂以大學士為內閣長官,起草詔令,批答奏章,官品雖低,而實握宰相之權。清代雖提高品級(一品),但職任反不重要。雍正中設立軍機處,大學士的職權就為軍機大臣所替代。惟軍機大臣及內外各官之資望特重者,仍授大學士作為榮典。大學士都以殿閣名入銜,明設中極,建極,文華,武英等殿和文淵閣,東閣大學士,無定員。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以後,大學士專以三殿(保和、文華、武英),三閣(文淵、體仁、東閣)入銜,滿漢各2人;協辦大學士滿漢各1人。均為文臣最高的官位,漢人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除少數例外)。
將軍
春秋時晉國以卿為軍將,因而有將軍之稱。戰國時始為武官名。漢代沿置,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將軍等。臨時出征的統帥有別加稱號者,如樓船將軍,材官將軍,度遼將軍等。魏、晉、南北朝時,將軍名號極繁,除沿襲漢代舊稱外,又有龍驤、驍騎等許多名稱,而常置並有專職者僅少數。唐十六衛,羽林、龍武、神武、神策等軍,均於大將軍下設將軍之官。從唐到元都以將軍為武散官。明代的總兵官有掛印帶將軍號的。此外,宋、元、明亦稱殿廷武士為將軍。清代的將軍有四種:一為宗室爵號之一,如鎮國將軍、輔國將軍等;二為駐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長官,專由滿族人充任,內地各省將軍掌駐防軍事及旗籍民事,在邊疆地區(如黑龍江、吉林、伊犁),將軍即為該地區的最高軍事和行政長官;三為臨時出征的統帥,如揚威將軍,靖逆將軍等;四為正一品到從二品武官封贈之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