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司
官署名。明代始設“通政使司”,簡稱“通政司”,其長官為“通政使”。清代沿置,掌內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訴之件。俗稱“銀台”。
通政院
官署名。元初設置驛站,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設“諸站都統使司”,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為“通政院”。後分置大都、上都兩院,設“大都院使”和“上都院使”等官。與明清之“通政使司”有別。
十一畫
嗇夫
古代官名。《儀禮.覲禮》:“嗇夫承命”。為司空的屬官。秦漢時的鄉官,掌管訴訟和賦稅,也稱嗇夫。《續漢書.百官誌五》:“其鄉小者,縣置嗇夫一人,皆主知民善惡,為役先後,知民貧富,為賦多少,平其差品。”古時有吏嗇夫、人嗇夫。吏嗇夫為檢束群吏之官,人嗇夫為檢束百姓之官。漢有暴室嗇夫、虎園嗇夫,都是小吏。
檢討
官名。掌修國史,唐宋均曾設置,位次編修。明清一般以三甲進士之留館者為翰林院檢討。
推官
官名。唐代在節度使、觀察使下置推官,掌勘問刑獄。元明於各府亦置推官。清初猶沿置,後廢。
理問
官名。元中書省之屬官。明清為布政使司直屬官員之一。掌勘核刑名訴訟。
理藩院
官署名。清初設“蒙古衙門”,不久改為“理藩院”。長官為“尚書”,下設左右“侍郎”,以滿族或蒙古族充任。掌蒙古、回部,西藏等地區官員的封授、朝覲、進貢、升降和征發徭役等事,並管理蒙古的“劄薩克”,新疆的“伯克”和西藏的喇嘛等。清末改為“理藩部”。
副將
官名。南宋武職有副將,位在統製、統領、正將下,清代的副將隸於總兵,統理一“協”軍務,又稱“協鎮”,為從二品武官。又漕標亦設副將,掌理催護糧艘等事。
教頭
宋代軍隊中教練武藝的人員。有“教頭”、“都教頭”之別。單稱“教頭”者為一般教練,地位很低。“都教頭”亦僅相當於中下級軍官。如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開封府集教大保長2,825人,每10人置教頭1人,計設禁軍“教頭”270人,“都教頭”30人。同年,於殿前司、步軍司各置“都教頭”,掌教習之事。
著作郎
官名。三國時魏始置,屬中書省,掌編纂國史。晉代改屬秘書省,號稱“大著作”。南朝宋、齊以後多以他官兼領。至唐代主管“著作局”,掌撰擬文字,曾改稱“司文郎中”。宋代以“著作郎”彙編“日曆”(每日記錄時事),陰代廢。
黃門侍郎
官名。西漢時郎官給事於黃闥(宮門)之內者,稱黃門郎或黃門侍郎。東漢始設為專官,或稱給事黃門侍郎,其職為侍從皇帝,傳達詔命。南朝以後因掌管機密文書,備皇帝顧問,職位日重。唐初曾改稱東台侍郎、鸞台侍郎等名。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名門下侍郎。
堂官
清代對中央各部長官(即管部的大學士並尚書、侍郎)的通稱。因其辦公處在各衙署的大堂,故稱堂官。“堂官”相對“司官”而言。各部以外的獨立機構長官亦可稱“堂官”。
常侍
官名。秦漢有“中常侍”,東漢以宦官充之。魏晉以來有散騎常侍,為經常在君主左右之官。均簡稱常侍。
崇文院
官署名。唐置崇文館,設學士若幹人,為太子屬官,掌圖書及教授。宋初以昭文館,史館,集賢院並秘閣總為崇文院。元豐改製後仍歸秘書省。
銀台
官署名,宋時有銀台司,掌管天下奏狀案牘,因司署設在銀台門內,故名。明清的通政司職位和銀台司相當,所以也稱通政司為銀台。
館閣
北宋以後掌管圖書、編修國史之官署。有“昭文館”、“史館”、“集賢院”三館和“秘閣”、“龍圖閣”等,分掌圖書經籍和編修國史等事務,通稱館閣。明代將其職掌移歸翰林院,故亦稱翰林院為館閣。清代相沿。館閣中人員常須應製作詩文,其文體、書體皆力求典重工致,世稱“館閣體”。
領軍
官名。東漢末曹操為丞相時設“領軍”,為相府之屬官,後更名中領軍。魏晉時改稱領軍將軍,均統率禁軍。南朝沿設,北朝略同。與護軍將軍或中護軍同掌中央軍隊,為重要的軍事長官之一。隋代設左右領軍府。唐代以左右領軍衛為十六衛之一,設上大將軍、大將軍及將軍,主宿衛宮禁。金代設左右領軍衛大將軍,元代設領軍將軍,均專司扈從事務,明代廢。
領隊大臣
清代派兵在新疆屯田,設領隊大臣以統索倫、額魯特等軍隊,駐伊犁、阿克蘇等地。光緒中,新疆改設府,州、縣,此職漸次廢除。
領侍衛內大臣
清代製度,設“侍衛處”,《清史稿.職官誌》說:“侍衛處設領侍衛內大臣,正一品;內大臣,從一品,各六人”。另有散秩大臣若幹人。掌管統率侍衛親軍,衛護皇帝,地位頗為尊崇,以八旗中鑲黃、正黃、正白(稱上三旗)旗中選拔侍衛(侍衛分四等,另有藍翎侍衛等),由內大臣統率。
寄祿官
宋製專用以表示資曆待遇的官稱。例如某人的官銜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吏部尚書是寄祿官,即享受吏部尚書的俸祿;所任的實職是同平章事,即宰相。元豐以後,寄祿官都改為階官。如金紫光祿大夫,朝請郎之類。
謁者
始置於春秋戰國,為國君掌管傳達之事。秦漢沿置。漢代製度,郎中令之屬官有“謁者”,“掌賓讚受事,員七十人,秩比六百石”。又少府之屬官有“中書謁者”,成帝時改“中書謁者令”為“中謁者令”。官銜有“中”字者,往往以宦官任之。南北朝曾沿置,掌引見臣下,傳達使命。隋設“通事謁者”。唐為“通事舍人”。凡由宦官擔任時,東漢稱“中宮謁者”,屬“大長秋”,北魏、北齊有“中謁者仆射”,隋唐稱“內謁者”,宋以後廢。又稱“使者”為“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