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女神,您說我們誰不渴望成功,畏懼失敗?但是,往往事實是殘酷的,“萬事”怎麼都能“如意”?“心想”與“事成”總是有距離的,甚至存在著天壤之別,這就是事實。可我們的老師、家長,往往不理解這一點,總是給我們施加壓力,逼我們上“梁山”。理解女神,您快降臨人間吧!滲進“北約”組織,解散“北約”同盟,讓我們早一天得到“解放”,獲得自由,因為,這是我們最需要的!
此致!
急切地盼望!
一個急切盼望您降臨的人:ABC
2001年6月24日
本文采用書信方式,用想像的手法,以“理解女神”為受信對象,既是向女神傾訴,也是向我們的學校、家庭乃至社會傾訴,表達了自己渴望自由、最需要理解的主旨。文章從反麵涉筆,也以反麵內容為主體、為重點,但又符合實際情況,並無多少誇大成分,其警醒意義是十分明顯的,讓人讀後頗有感觸。文章還多處運用了比喻手法,並有眾多與之配合的綽號詞語的巧妙運用,都具有特定意義,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和表現力。
雨中品讀
有人說:十幾歲人的心扉是一扇玻璃窗,雖然晶瑩透明但裏麵卻掛著厚厚的簾子,裏麵的人總是伸著頭,向外張望,想跳出玻璃窗,闖進外麵的世界;外麵的人總想掀開簾子,往裏麵窺探,打探裏麵的情況。
但這扇玻璃窗卻是不可逾越的銅牆鐵壁。
初三了,我被繁重的學業壓得喘不過氣,脾氣也變得暴躁起來。站在一旁的父母滿臉都是關切,但我覺得我們之間永遠被一扇玻璃窗隔著。
但那一次……
我撐著傘,獨自等候在淒淒冷冷的簡易候車亭下,但那豆大的雨點並不是這把小小的傘可以抵擋的,風幾次吹翻了傘,雨水打落在我身上,浸濕了書包,可我顧不上這一切,隻是想:媽媽怎麼還沒來呢?
放學已經差不多一個小時了,這雨卻越下越大,雨點打落在泥土裏,形成一攤爛泥。暴雨中的街頭,穿梭著點點傘花,卻沒有一點是屬於媽媽的。雨聲、叫喊聲、車鳴聲、泥漿水,天地間仿佛混為一體,淩亂而模糊。我覺得很冷,冷至心肺。可媽媽還是沒來,會不會出什麼事呢?我有點擔憂了。
最近生活比不上往日了,父母麵臨下崗的危險,家裏人忙成一團,根本沒太多時間來理會我的中考,父母也隻是偶然一兩句簡單的詢問,他們根本讀不懂我的心。唉!這雨,你下吧,下吧……
不知過了多久,正在我想闖進這雨幕冒雨回家的那一刻,一句話從雨簾裏清晰地冒出來,雖然雨聲喧嘩,但這句清晰的話如在我心頭響起,那麼親切——“媽在這兒。”我仿佛從睡夢中驚醒,不由自主地向雨中那模糊而熟悉親切的身影奔過去,一頭紮進媽媽的懷裏,無限的哀怨竟渙然冰釋。媽媽把我緊緊摟在懷裏,時間仿佛隨空氣的凝固而停止了!
我們一路走著。媽媽先解釋遲來的原因,接著坦然地向我講了近來家裏發生的一些事。我也將自己的心事全道了出來。
我們母女倆很久沒有像現在這樣談話了。在談話中,我們說了彼此的內心感觸,我開始讀懂了媽媽,我感覺到媽媽也漸漸地讀懂了我。
風停了,暴雨也結束了,太陽重新露出了笑容,兩代人之間的那扇玻璃窗也被雨後的那片殘陽熔化了。太陽在遠處逐漸隱去,消失在一片晚霞中,兩者混為一體,沒有距離。
暴雨天,媽媽來接“我”,這本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題材,可為什麼作者能寫得這麼感人至深呢?一是因為作者把媽媽送傘放在“我”與父母產生隔膜的情況下來寫。這樣寫既突出了父母對“我”的關愛之情,又體現了“我”的成長——懂得與父母溝通。二是因為作者是用真心來抒寫,表達的是最真切的情感,所以文章就顯得情真意切了。
代溝
每每與好友談起父母之間的事,總會引發我們的牢騷,於是“代溝”就成了我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我們共同訴說了不被了解的痛苦,一起表達了對父母的埋怨。
我們這一代與父輩有太多的不同。我們喜歡流行歌曲,他們總會皺起眉頭,認為那是些不健康的靡靡之音。我們認為是“帥呆了”的明星,他們卻認為是不學無術的典範,完了還會憂心忡忡地嘟噥一句:“可別像他們那樣。”我們喜歡藍天、白雲、大海,可他們卻要我們喜歡語文、數學、外語。我們看到作業會情不自禁地歎氣皺眉頭,可他們卻興高采烈歡欣鼓舞……
小時候的隨意歡樂已被今天的約束沉重代替了。小時候與父母的關係多麼融洽啊,我們使個小性子父母都會滿足。可如今卻不同了,父母的心中已立定了一個標尺,為此他們不惜犧牲孩子們眼前的利益。
我們對父母充滿了矛盾,一邊是“恨”,恨他們不理解我們,一邊又是愛,愛他們不惜犧牲自己為子女作出奉獻。當我看到兩個大哥哥的經曆以後,我對“代溝”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一個因學曆低總也找不到工作,一個因高學曆工作總是找他。兩個哥哥的故事給了我很深的印象。“代溝”的形成除了年齡之外更多的恐怕還是父母的期望。
想到這裏,我對父母似乎有了新的認識。父母要求我努力地參加學習,難道這是錯的嗎?父母害怕我分心學壞,難道他們不應該擔心嗎?盡管父母受文化程度等影響,有些做法會過分一些,難道我們的固執、任性、逆反、對抗就沒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嗎?
我心中明白,父母對我的愛沒有因為我長大了而減少半分,隻是他們更能感受到社會的競爭,他們更能看到前麵路途上的不易。當我們覺得眼前還是一片坦途的時候,他們已經看到了坎坷和崎嶇,他們是為我們擔心哪!
是啊,當我們在竭力指責父母的時候,如果能用成熟一點的心態去看他們,我們的心會平靜許多。當我們為了讓父母理解我們而高呼“理解萬歲”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換個角度,為了讓我們理解父母而同樣高呼一聲“理解萬歲”呢?
本文作者一改以往眾多同學的一貫寫法,另辟蹊徑,變換角度,從父母立場上來看待“代溝”問題,理解了父母的種種想法,引人深思,比較新穎。其實換個角度看問題,你會發現更多的新東西。
架起理解的金橋
相信大家一定都聽說過“代溝”這個詞吧。“代溝”,這個近幾年來流行頗廣的名詞,形象地描繪出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隔閡。也就是說,父母、子女這兩代人之間缺少一定的理解。那麼,什麼是理解呢?漢語詞典裏解釋為“懂,了解”的意思。而我這裏要說的,不是對某個事物、某個問題的了解,而是父母與子女之間是否互相了解。我這麼說,可能有人會認為我太荒謬,難道父母與我們朝夕相處,還不能互相理解嗎?但種種事實表明,父母與子女之間確實存在著種種隔閡,道道屏障,這也許就是人們常說的“代溝”吧。
我們這一代人大都是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陽,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全像行星似的圍著我們轉。由於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就造成了他們對子女種種的“理解”。在生活上,有的父母過分溺愛孩子,一切包辦代替,真是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摔了。他們為孩子買來大量的營養麥片、口服液,每天逼迫孩子吃這吃那。在學習上,他們為孩子製定了“成才方略”,除了學校、家庭兩點一線的生活外,又安排了各種輔導班、家教。考試成績成了他們喜怒哀樂的催化劑。考好了,和顏悅色,喜上眉梢;考砸了,大發雷霆,打罵兼施,極大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為了掌握孩子的動向,某些父母隔三差五查看孩子的書包,偷看孩子的日記,私拆孩子的信件,還有種種釘梢辦法,等等。他們恨不得永遠將孩子護在自己的羽翼下,鎖在家庭保險箱裏。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不敢有自己的思想,做事總是畏首畏尾,失去了童真和童趣。語文課本中的《羚羊木雕》一文,就向我們訴說了父母逼主人公要回已送給好朋友的羚羊木雕的故事。唉,她真是委屈啊!做父母的,為什麼就不能進行一下換位思考呢?
但從另一個方麵來說,我們又對父母理解了多少呢?父母的愛子之心、愛女之情,我們又讀懂了多少呢?天冷了,母親把對孩子深深的愛一針針織進毛衣裏;夜深了,父親把一杯熱騰騰的牛奶送到孩子的書桌前;下雨了,母親為孩子送雨傘;放學了,父親為孩子提書包;為了孩子的學習,父母電視不敢看,大氣不敢出,甘心陪孩子讀書到深夜……這一切的一切,不正表現了父母對孩子深深的愛嗎?
理解,它並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兩代人之間,隻有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才能撞擊出理解的火花。曾記得《約翰·克利斯朵夫》裏有這麼一段話:“父母和子女之間要能徹底地推心置腹,哪怕彼此十二分的相親相愛,也極不容易做到,因為一方麵,尊敬的心理使孩子不敢把胸臆完全吐露;另一方麵,有自恃年長和富有經驗的那種錯誤觀念從中作梗,使父母有輕視兒童的心理……”是啊,由於年齡不同,閱曆不一樣,父母與我們之間不可能取得完全一致。我們不可能強求父母去唱那些大叫大嚷的流行歌曲,父母也不能苛求我們去欣賞各種各樣的戲劇。
雖然現在的孩子與父母之間存在著“代溝”,但是,我們兩代人就隻能站在“溝”的兩岸永不來往嗎?不能!我們不能啊!朋友們,讓我們保持各自的愛好,而又彼此尊重對方,用我們的心,用我們的情,用我們真摯的愛,在那“代溝”上架起一座理解的金橋,讓信任與尊重,讓愛的甘泉從橋下淙淙流過。而我們兩代人則毫無隔膜地肩並著肩,手挽著手,共同走向幸福美好的明天。
缺少理解與溝通是形成“代溝”的根源。作者以冷靜的心態從兩個方麵來論述這個問題:一是父母缺少對子女的理解,另一方麵是子女缺少對父母良苦用心的理解。觀點比較全麵。其次,整個行文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個步驟來寫,結構嚴謹,說理明白曉暢。
愛在山林
屋後是一片巍峨的大山,山中古樹參天,長在崢嶸的岩頂上的蒼鬆與掛在峭壁上的瀑布像是影片中的名勝。這景色秀麗的山林,自然少不了遊客。
我的鄰居,是一位退休的老支書,濃眉大眼,鬢發斑白,身材高大健壯,看上去不像六七十歲的人。他祖祖輩輩住在大山裏,老伴去世了好多年,兒女都外出打工、經商了,他一個人仍住在這山旯旮裏。
一天,又有一隊遊客來到這裏,要在這令人陶醉的山林裏領略一番大自然的野趣美。我自告奮勇為他們當起了導遊。
夾在山花草木間的小路陡峭崎嶇,翩翩飛舞的彩蝶在四周牽動著我們的目光。我們說著、笑著、唱著拾階而上,爬到半山時一個個氣喘籲籲,不唱、不說、不笑了,隻有林中的鳥啼婉轉動聽,打破沉寂。
在林中的一棵大樹下的草地上,我們舉行野餐,可樂、啤酒、雪碧,麵包、蛋糕、火腿腸,大嚼大喝。我吃著喝著,走東走西看看,咦,那不是老支書嗎?我看見他手中提著個大袋子,遠遠地從山下上來……
吃飽了喝足了,留下滿地的空瓶棄罐、果皮紙屑,大家又唱又笑地繼續登山。不知怎麼,很久了,老支書並未跟上來,我心裏直納悶。
遊了瀑布、風洞、獅子岩,大家望著西斜的夕陽戀戀不舍地下山了。奇怪,剛才野餐的草坪怎麼變得幹幹淨淨了?奇怪!天快黑了,不容多想,我們隻得繼續趕路。
終於回到了家,剛想進門,一眼看見老支書的家門口放著一個大袋子,裏麵裝滿了空罐頭盒、食品包裝袋,這正是他提著上山的袋子。啊,頓時,我明白了……
第二天,我來到老支書家,問起袋子的事,他摸摸斑白的頭發,深情地說:“這座大山是我的家,我是在它懷中長大的。當年開發旅遊時,我就擔心有些不懂愛它的人會毀了它。我是一名退伍軍人,是一個老共產黨員,我絕不能讓這美麗的山林變黃!”聽到這裏我臉紅了,深深為昨天我做“導遊”的不合格而慚愧。我從老支書的眼中看到了他對山林的愛,對大自然的愛。
這就是一個老共產黨人的愛心——無私地奉獻給大山,奉獻給我們偉大的母親——祖國!
這篇優秀作文成功之處就在於緊扣話題,立意高遠,選材切題,而又能大題小做。作者從一次當導遊的經曆著筆,映射了一位退而不休的老黨員的“愛心”,令人為之動容,為之肅然起敬!文筆親切自然,似行雲流水,引人入勝。寫人粗筆勾勒,形神畢肖;寫景輕筆點染,引人遐思;敘事巧設懸念,抓住人心;語言清新自然,如同自心坎流淌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