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多一點愛心

如果多一點愛心,那棵已經歪歪斜斜的小樹絕不會枯萎;如果多一點愛心,那棵已經碩果在枝的大樹怎會瞬時落葉紛紛;如果多一點愛心,生活中也許少一些恩恩怨怨斤斤計較;如果多一點愛心,世界的色彩將會多麼明快清新。人們啊,無論是誰,都無法斷言“自己就是自己,自己所做的一切與他人絕無關係”。既然如此,在栽種自己的樹苗時,為什麼不能幫別人扶正枝幹!在自己失敗後,為什麼不懂得珍惜他人的成果!生活中公泄私憤,因妒嫉別人而造謠生事,或是為了自己的私利不顧他人的“舍人為己”者,如果多些關心他人的思想,多些真誠待人的寬闊胸襟,多些尊重與愛,何至於做出不近人情的事呢!殊不知,在傷害別人的同時,也深深玷汙了自己!

今天,我走在繁華的大街上,忽見前麵街道一旁,圍著許多人,好奇心使我擠進人群,原來是一位衣衫襤褸的鄉下老人被圍在中間。他一定是幾個月沒洗臉、沒洗衣服了,臉上身上很髒,花白的胡須間盡是灰塵,光著頭——他的絨帽正口朝上放著,裏麵有零零星星的一角、兩角麵值的錢。他麵前的地上放著一張紙,四角用破磚塊壓著——人們圍看的正是那上麵的“尋人啟事”。這老人雙手插著,低著頭,似乎極羞愧,原來他要尋的竟是他的兒子,一個僅因為高考落榜就逃出家門的二十歲的青年!老人風餐露宿來到北京尋找,可是偌大的北京城,如何找得到?後來,他的錢用光了,隻能沿街乞討,以期湊足錢回家。

我憤然地在那舊絨帽裏丟下了五角錢,轉身擠出人群,我甚至不願聽到那位老人忙不迭的道謝聲。我氣憤,為著那個不懂得老父一片愛子之心的青年,他的內心是自私的,是的,他簡直沒有資格跨入大學的門,他是一個軟弱的人,一個重傷了自己父親的人。他不愛惜自己,匆匆踏上異地,更不顧撫養他的親人,使他們如此牽念。為著他,他的老父親竟流落街頭,乞討為生。

然而,更多的人是富有愛心、富有同情心的。那舊帽裏的錢不正說明了這一點?如果多一點愛在心頭,那青年絕不會棄家而去;如果多一點愛在心頭,世界上早已是綠樹成蔭,沒有那許多的怨恨愁苦,所有歡顏一定會綻開……

如果多一點愛心,世界早已綠樹成蔭;如果多一點愛心,所有歡顏一定綻放……文章首尾照應的排比句式很有氣勢,而作者充沛的感情更使文章激情四溢。在文中,作者先是以一段氣勢磅礴、富有哲思的文字開頭,接著作者記敘了自己親曆的街頭見聞,從而生發出感慨:社會需要我們多一點愛心。文章的層次非常清晰,情感的宣泄也順暢自如,富有感染力。

生活最需要愛心

隻要生活就會有需要。當你的需要得到滿足時,朋友,我敢說你是幸福的。在我所走過的十六個春秋裏,當我的需要一次又一次得到滿足時,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動了。這裏,我隻能攝取生活中的一兩個鏡頭,來讚美人們的愛心,來表達我的感激,來表現生活中最需要的情景。

雨中的傘

看著窗外傾盆的大雨,我跟梅顯得十分焦急,卻又無可奈何——這麼大雨,我們倆都沒帶傘,冒雨回去嗎?那分明等於買藥吃。正在我倆唉聲歎氣時,我們班的調皮鬼傑忽然冷笑起來:“怎麼,回不了家了?我送你們怎麼樣?”看他那幸災樂禍的樣子,我們把頭扭向一邊。他又嬉皮笑臉地湊上來:“兩位小姐別生氣,我這兒有一把傘,你們拿去。”說著把傘放在我們麵前,“女孩子可不能淋雨,淋濕了就會感冒,感冒了就會變老,老了就……”說著他抱著頭就衝進雨簾。我望著他的背影在雨中片刻消失,竟半天沒說出話。“喂,你感動了?”梅忽然問,我點點頭。傑在這種情況下,把最需要的東西給了我們,我能不感動嗎?他的調皮似乎也是可愛的。

夜裏的風鈴聲

夜神用它厚厚的黑衣裹著大地,風婆婆偏偏閑不住,吹幾口冷風擾得沉沉入睡的人們覺得冷瑟瑟的。我被凍醒了。這時候我多麼希望媽媽能給我添床毯子,或者隻是輕輕的一個吻,我也會感到溫暖的。咦,我房間門頂上的風鈴怎麼丁丁當當地響了起來,又傳來熟悉的腳步聲——哦,是媽媽!趕緊裝睡。等那腳步聲停止以後,我忽然感到被子厚實了許多,一雙溫柔的手把我額前的幾綹頭發挪開,腳步聲又漸漸遠去,隻留下一串串丁丁當當悅耳的風鈴聲,那麼清脆,那麼動人……

手中的蒲扇

糟了,明天就要考試了,今天晚上偏偏停電。該死的蚊子來了,我的汗流遍了全身。正當我愁得不知怎麼辦的時候,忽然感到身邊吹來一絲涼風,它像一顆定心丸,除去了我的煩躁。回頭一看,是奶奶,她正拿著那把老蒲扇給我扇風。兩個小時過去了,我複習完了,奶奶卻累倒了。我再也抑製不住淚水:“我的好奶奶,在我最需要的時候,您卻把自己最需要的送給了我……”

當我們得到最需要的東西時,就是別人把自己的一顆赤誠的心掏給了你。我在受到一次又一次感動的同時悟出: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候,把自己的愛心送給他們,我們自己也是幸福的。這“最需要”有時不一定很大,但“一點一滴總關情”。人人奉獻出別人最需要的東西,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本文選材典型,主體部分用同學讓傘、母親加被、奶奶扇風三件事,表現了“生活最需要愛心”的主題。這些愛心構成了社會的主旋律,表現主題有力而深刻。另外,文章用小標題分開,給人一種勻稱嚴整的美感;用語以短句為主,偶嵌長句配合,表意明暢,達情能力強,讀後給人一種輕鬆愉快的美的享受。

感悟小草

這幾天我心裏很是煩惱,怕見父親那張冷漠的臉,怕聽母親那些嘮叨的話。這個暑假讓他們攪得實在不安寧,每天書呀題的,不就是期末考差了點兒嗎?何必硬把我往“苦海”裏推,我可敬的父母們!唉,人活著就該這麼累?

難得這個清晨,趁父母早出忙工,我匆匆起床,獨自出行,來到這條幽僻的小道消愁解悶。夏秋之交,酷熱已減,晨曦映照下的曠野尤其涼爽宜人。風很輕,莊稼、池塘、樹林、村子一切都靜靜的。偶爾傳來幾聲和悅的鳥叫,那麼自由。“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我真正領悟到陶淵明詩句的真諦。

漫步在小道上,遠離了書案,我仿佛脫籠之鳥。

路邊,小草綠得發亮,筆直地延伸向前。它們都頂著晶瑩的露珠,像戴上了綴著明珠的桂冠,十分美麗動人。我放慢腳步,輕輕的,輕輕的,生怕驚醒了它們的好夢,抖落那一顆顆閃亮的露珠。“呀,這一棵棵小草,都低著頭哩!”我驀地發現,一陣驚訝。思緒被它們牽動,綿綿不絕……

小草,是承載不住露珠的重量,還是在向露珠作虔誠禮讚抑或都不是!它們經受了一天驕陽的炙烤,幹涸得幾乎要冒煙了。水,成了它們生命的第一需要。而露珠,在白天餘熱的威懾下,在夜間的清風掃蕩中,經過了怎樣的頑強抗爭,才從霧靄中凝成一滴;但它們並不珍惜自己,隻是一心灑落小草,用生命來滋潤小草,養育小草,淳樸而無私,博大而真摯!這些小草們一律低垂著頭,想必是出於無限感激,而不是滿懷怨怒——盡管露珠顯得十分沉重。

每天,日出日落,露珠都這麼傾注——

每天,夜隱夜臨,小草都這麼低頭——

我駐足俯身,兩眼定定地注視著近處的一片茁壯的小草,“再給背一遍!”前邊一個嚴厲的聲音忽然打斷了我的思緒。我直起身子循聲望去,一位年輕的母親手提書包,領著—個小男孩兒迎麵走來,看樣子是上幼兒園或者學前班的。小男孩兒把頭垂得很低,眼角噙著淚花,露珠兒般晶亮,也許他因逃學受過責罵。“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他背得斷斷續續,“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多難得的一片寸草心啊!我不禁心中豁然一亮:父母的愛不也就像這沉重的露珠,需要我們像這些低頭的小草一樣去珍惜嗎?他們對我們的嚴厲不就是為了我們成才麼?我還煩惱什麼呢?

於是,我們返身踏上了我該走的路。這時,一輪絢麗的朝陽冉冉躍出地平線,把我的全身鍍得金燦燦的。

作者漫步小路,見帶露珠的小草而生感悟:父母的愛就像沉重的露珠,需要子女像低頭的小草一樣去珍惜。文章構思新穎獨到,將父母之愛喻為露珠,既形象貼切,又清新別致,文勢跌宕起伏,很能引人入勝。

感恩

美國魔術師布萊恩堅持絕食44天,終於走出了泰晤士河上的“玻璃牢房”。當他走到事先為他準備好的麥克風前,聲音虛弱,幾近哽咽,但依然震撼:“我在那小玻璃盒中學到的東西,比過去幾年都多。最大的感觸就是,我們應該去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個簡單的事物:愛人的微笑,甚至是一個陌生人的微笑,日出、日落……”

布萊恩挑戰人類極限,在近乎自虐的環境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諦。我們平常人無法通過這種方式去體悟人生,但我們珍惜我們周圍如布萊恩所說的小事物了嗎?然而,正是那些看似稀鬆平常的小事物才是我們生命中最值得去珍視和感恩的。

在學習生活中,不乏見到有些同學抱怨這、抱怨那,這不如意,那不稱心。在他們眼中,生活永遠是灰暗的。就像前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所說:“生活就像一個戴著白布麵罩的人,人們往住隻注意到他露著黑洞的兩眼,盡管其他地方都是白色的。”曼德拉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人類的普遍心態:對負麵的關注多於正麵。其實,生活難免有缺憾。“人無百日好,天無十日晴”,如果我們隻是盯著那些缺憾,我們是無法快樂,也無法真正擺脫生活上的困境的。

有一則小故事,說的是美國有一個黑人媽媽,她要求她的三個孩子每人每天給她寫一封感謝信。信的內容無非是諸如“路邊的野花開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薩餅很香”、“昨天媽媽給我們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等一係列生活中的小事物。據說她這麼做的目的是讓她的孩子學會感恩。她認為感恩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感恩能夠使孩子善於發現美並欣賞美。這位媽媽是明智的。人們常說“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我們囿於那些“不如意”之中,生活便會索然無味。相反,如果我們以感恩的心態麵對生活,善於發現事物美好的一麵,感受平凡中的美麗,那我們就會以坦蕩的胸懷、開闊的心境來應付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讓原本平淡的生活煥發出迷人的光彩。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幸福的。跟殘疾人比,我們有健康的身體;跟父輩相比,我們不要經曆那苦難的年代。我們本來就很幸運,我們能夠自由地呼吸,身邊還有愛我們的家人、朋友。盡管我們有些微不足道,像路邊的小草不被人注意,但對於愛我們的人來說,我們是重要的,是世界的中心。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認識到它是多麼的彌足珍貴。擁有這些,我們人人都很富有,為什麼還要為生活上、學習中一點小小的挫折、矛盾而耿耿於懷呢?

生命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奇跡。我們應該感恩生命本身,因為那是造物的傳奇;感恩生活,因為世界給予我們衣食住行;感恩家人、同學,因為他們是我們精神上的依托;甚至要對那些傷害我們的人感恩,因為通過他們,我們懂得更應該珍惜生命中那些美好的、光明的東西,懂得用生命的熱忱去感染周圍每一個人,讓生活充滿陽光、歡樂!

“感恩”源自內心。無論是誰,用思維觸摸這個世界,都會自覺不自覺地點擊它的浩瀚和深邃,都將在心底的膠片上閃現出一束靈性的光彩。而這種對人生內涵的體驗思忖,咀嚼一下,會有源自於外而生發於內的感動,哪怕是隻言片語,隻要是屬於你自己的就好。

咖啡豆的個性

曾經讀過一篇文章,名字叫作“你是胡蘿卜、雞蛋,還是咖啡豆”。故事很簡單,卻飽含人生哲理:女兒在學校遇到了麻煩,回家後向父親抱怨環境的不公。父親聽後默默地把女兒領到廚房,然後燒了一壺水。父親先把一根胡蘿卜放入沸水中,過了一段時間,取出讓女兒看——胡蘿卜變軟了;繼而,父親又把一個雞蛋放入沸水中,依然取出讓女兒看——雞蛋變硬了;最後,父親又把一些咖啡豆放入了沸水中,很快,整壺水都變成了棕色,散發著咖啡的清香!父親問女兒:“你認為你是胡蘿卜、雞蛋,還是咖啡豆?”

看似平常的一件小事和同樣簡單的一句話,帶給我們的深思卻遠非如此簡單。麵對沸水這一環境,胡蘿卜向困難投降,放棄了個性,最終被環境征服;雞蛋雖變得硬挺,卻也被環境改變,埋沒了個性;惟有咖啡豆,很快地融入環境,最終使自己的個性飛揚於整個空間。

社會就像一個大熔爐,包容世間萬象,同時又充滿陷阱和不公。有人麵對困難,不思進取,屈服於惡劣的環境,他們也許會擁有暫時的舒適與安寧,卻是以犧牲個性為代價換來的;也有人選擇逃避,他們躲在自己狹小的空間中,以逃避困境,他們也許會擁有一生的平靜,卻不曾飛揚個性;但這社會中,必然還有一類人的存在,他們不甘平庸,不願趨炎附勢,於是他們努力地改變著周圍的環境,並最終使整個環境因自己的個性而充滿魅力。

朋友們,不久之後我們也將完全融入社會,那麼請現在就回答自己:“我是胡蘿卜、雞蛋,還是咖啡豆?”

很多人喜歡看以“從前……”或“很久很久以前……”開頭的文章,因為那表明它是一個故事,也許還很吸引人。寫議論文的時候不妨試著以一個故事開頭,這樣做的好處是:第一,自己寫起來簡單,隻敘述故事就行;第二,讀者有興趣讀;第三,寫作時說理會有個依據,不會顯得空泛;第四,故事本身就說明了某種道理,無形中強化了自己的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