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國威揚,主權張,勿負甄陶教澤長。勇往,上中青年勇往!重光,炎黃神胄重光!”台上的學子無不淚光閃閃,渾厚的歌聲一聲聲回蕩在古老的土地上……
看得出來,作為一名上海中學的學生,“我”是非常自豪的:這裏是學習的天堂,也是藝術的殿堂;在這裏,大家親密無間,相互關懷;在這裏,每一個人謙虛好學,有著遠大的理想抱負……
作者飽含對上中的熱愛與深情,用激昂的文字為學校譜寫了一首讚歌,情感激越,催人奮進。讓人相信:從這裏走出去的學生定是國家的棟梁之材。
我是南京中華人
在美麗的秦淮河畔,雄偉的中華門附近,有一所曆史悠久的江蘇名校——中華中學。今年,更是中華中學的百年華誕,首先,請允許我向母校致以最衷心的祝賀和最美好的祝願。
中華中學的一百年,是光輝榮耀的一百年;中華中學的一百年,是團結拚搏的一百年;中華中學的一百年,是生生不息的一百年。我是一名中華人,我在這片就連花草樹木都牽動著我的心的土地上生活、學習了四個春夏秋冬。記得四年前我剛剛跨入這所學校時,校舍比較陳舊,但還算整齊。在以後的日子裏,我深深地感覺到自己融入了一個新的生命體,她的心跳牽動著我的脈搏,她的榮辱牽動了我的喜悲,我為自己是中華中學的一份子而感到驕傲和自豪。我相信,在這裏的六年,一定會是我最關鍵也最美好的時光。
當我還在上小學,稍微懂事一點時,爸爸就經常對我說:“好好學習,將來考中華中學,和爸爸做校友!”那時候,我並不明白為什麼爸爸總是讓我考中華。現在,作為一名中華中學的學生,我終於了解到母校對每個學生的殷切關懷和深厚的愛是讓人刻骨銘心永不忘懷的。中華學子的腳步遍及中國大地,但他們的血液永遠與中華一齊流淌,他們的脈搏永遠與中華一齊跳動,隻要母校的一聲感召,他們一定會跨越時空的界限,相聚南京,回歸中華。
中華中學——理想開始實現的地方。在這個大舞台裏,每一位學生都從懵懂的孩子成長為優秀的國家棟梁。中華中學——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土壤。母校的誨人不倦的老師們把我們領入了知識的海洋,信息的世界。他們的學問隨著兩鬢的逐漸斑白和粉筆的點點磨滅變成我們的才華,他們的心血融入一節節課、一本本作業本中,換來我們的成長。師恩難忘,感謝中華中學的老師們以自身形象和以身作則熏陶著我們形成正直的品格和一絲不苟的作風。中華中學——為我們前進指明了方向。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我都會牢記中華的校訓:讀書,明理,做人,成才。多少代中華兒女奮鬥拚搏凝聚成的八個字,不僅為我們提出了求學的目標,更為我們指明了做人的方向。
百年中華,百年經典,百年滄桑,百年輝煌。隨著新世紀的鍾聲的敲響,母校又將迎來她一個嶄新的百年。站在新世紀,中華中學麵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站在新世紀,中華中學朝氣蓬勃,奮發向上。中華兒女誌在四方,但無論走到哪裏,去向何方,我們都將把最深切的目光投向母校,我們都將牢記:“我是南京中華人!”
讓中華的學子們相聚在中華中學下一個騰飛的一百年。
在母校百年校慶之時,作者用蘸滿愛意的筆,為母校寫下了美的詩篇,這詩篇中,既有“我”對母校的依戀、向往、自豪,也有對母校的祝福。作者從在母校的四年寒暑開始著筆,盡情抒發自己的真切情懷,把中華中學百年奮發育人的曆史和自己個人的成長融為一體,真情感人,氣勢動人。
讀書真好
課堂裏的本本厚書寫滿了難題,記滿了深奧,可我願意讀,因為在那裏,我學到了很多;人世間的大書寫滿了艱辛,記滿了滄桑,可我更愛讀,因為在那裏,我了解到更多……
讀書真好!
我喜歡坐在課堂裏,聆聽老師的講解,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讓自己的大腦日益充盈。我喜歡在課間,和同學為某道數學難題爭得麵紅耳赤,對了,成功的喜悅讓我笑;錯了,我仍然會笑,因為失敗讓我學到了更多。學習是艱苦的,可我樂意,因為學習是我最大的享受。
讀書真好!
我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書桌前,一朵小花,一杯清茶,享受書中的生活。我為賣火柴的小女孩凍死街頭而哭泣,為林黛玉小姐的含淚九泉鳴不平,為芳汀的悲慘遭遇而歎息,更為複旦大學的大哥哥大姐姐們在辯論賽上的精彩演說而喝彩。甚至瓊瑤催人淚下的言情小說,金庸老先生的“武俠秘籍”,都讓我流連忘返。也曾試探著用自己手中的筆,用少女的情懷去寫心的柔情,寫心的思緒。雖然報紙上從未有過我的“豆腐塊”,可我仍然喜歡讀書,因為在這裏,我可以學到從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讀書真好!
一個人背著小包走在大街上,看行人的來來去去,對對錯錯;看世間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我努力探求著,努力思索著,為什麼社會人生這本大書這麼冗長難懂?世間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不平等,生活為什麼這麼嚴峻,這麼殘酷?許許多多的不理解,許許多多的不懂,使我想努力去讀懂它,用我自己的思維去了解它,用心靈去貼近它。盡管為此我摔了很多跟頭,可我樂意,因為它讓我走進真實。
如果說課堂的讀書讓我學習,讓我思考,那麼課外的讀書讓我了解,讓我思索,而人世間的讀書更讓我成熟,讓我成長。那麼朋友,走吧,和我去讀書,不必在乎有多麼大的困難——因為讀書,真的很好!
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用三個“讀書真好!”來連綴全文,分別敘述了在課堂上讀書、讀課外書和讀社會這本大書,結構上整齊劃一,層次分明。這樣寫,由淺而深,既符合人們認知事物的規律,也使文章的內涵層層加深,更有分量。文章前後照應,將各部分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書的失落
還記得小時候在舊書攤上買到的一套《福爾摩斯探案全集》,灰色的封麵,一個簡簡單單的煙鬥和模模糊糊的人影,樸素之極,卻帶給我無窮的遐想。
而今,走進書店或書市,昔日的快樂已不複存在。眾多好或不好的書籍競相用精致的包裝打扮自己。燙膜不流行了,那就用帶紋紙;單色不流行了,那就選用多色;而書後的標價一升再升,毫不留情地把那些手頭本不寬裕的讀書人拒之門外。潮流變成野獸,吞噬著書本的美。
英國一位散文家說過,對於一本書來說,結結實實、齊齊整整地裝訂起來,是必不可少的事情,豪華與否倒在其次。雨來讀過的那本油紙印、紅布包的軟軟的課本,不會因其簡陋而損其珍貴;魯迅先生修補過的書籍,不會因其破舊而降其價值。書貴在讀,貴在捧在手中的那一份珍惜、打開讀時的那一份虔誠。當你神遊各地時,它是你的夢枕;當你思考論辯時,它是你的辯友。它不是一件飾物,需要用它的華美來證明你自身的高貴;它不是一件玩物,需要用它的精巧來挑逗你的興趣。書就是書——一位淡如水的朋友,過分的裝飾會損害這友誼的真誠。
這些年,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書籍的裝幀也有了一定的要求,不再是“書名作者上方印,白紙黑字看得清”。但是,書籍由於其作為一種文化商品的特殊地位,對裝幀有其特殊的要求,即:書籍裝幀應體現書籍的內容或精神,並以不損害讀者的購買欲和想像力為前提。記得在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妻子為他所作的傳記中,有這樣一件事:出版社的樣書送來時,奧斯特洛夫斯基雙目已經失明,他用手撫摸著賽璐玢的封麵,說:“啊,這兒是一朵薔薇,這兒,啊,一定是兩把刺刀!多麼精美啊……可是,請告訴我定價,請告訴我,一名普通的工人買得起嗎?”這一動人的細節向我們表達了這樣一個真理:書的魅力永遠在於文字,在於人們用自己的體會來理解它,其餘的一切都應以這兩點為基礎來考慮。
書是傳播人類文化的使者,從印刷術發明以來,這一事實就存在著,並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改變。用思維接觸文字,用你的大腦去想像,用你的心靈去感受,讓你的思維在書中神遊,讓你的情感在書中起落,書的魅力便在於此。不要讓那華而不實的裝幀損害了書的魅力!當讀書人倦於走進書店,隻因為文字已被金錢掩藏得太深時,那才是書的失落呢。
隨著科技水平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書作為一種商品,其包裝、裝幀越來越精美。對於這一點,作者有著自己的認識:書的魅力永遠在於文字,形式必須是為著內容服務。很佩服作者這種不一般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他能抓住現實生活中的一種現象進行剖析,並且談得有理有據,很有說服力。
在“男兒國”的日子
分進實驗班,才發覺自己不小心闖進了“男兒國”。這兒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女生不到男生的五分之一。大概是“物以稀為貴”吧,我們這些“入侵者”在“男兒國”受到了特別優待。
周二的大掃除是每周的“必修課”,班主任見男多女少,特給予女生“重活豁免權”,隻擦窗戶、黑板、桌椅,其餘全由男同學包攬,對此男同學毫無怨言。為了班級榮譽,我們女生在完成各自任務後,也總是不忘幫男生們一把,或提水,或拖地,大家配合默契,故本班在校衛生評比中常拿第一。
中午在食堂打飯是一項熱身運動,全校幾千學生把這個本來就不很寬敞的食堂圍了個水泄不通。好幾次我們幾個女生都被別班的男生擠出隊伍。為此,男同學們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們排隊打飯,我們在外麵接應,來個“裏應外合”。從此,我們與男同學之間的友誼更加深厚。
那天中午,我們照例去接阿斌的飯盒,阿斌卻一反常態,邊說邊往外跑:“不是給你們的!”咦,這小子是不是擠昏了頭?我們狐疑地跟著阿斌走進教室,見他將飯盒遞給女生小琳。“哈哈——”大家一陣哄笑,阿斌的臉霎時紅了。“你們別誤會,聽我說……”阿斌急忙解釋。原來小琳的母親又病了,家裏非常困難,因此準備中午不吃飯。小宇趁熱打鐵:“哦,原來是‘英雄救美人’,敬佩!敬佩!”玩笑歸玩笑,但大家對這位“英雄”還真從心裏生出一股敬意來。
“五四”青年節,學校破例放假一天。我們欣喜若狂地去溜冰,正當大家興致正濃時,小莉腳下一滑,向後倒去,將後麵一位陌生男青年絆倒了。小莉忍痛爬起來連忙道歉:“對不起。”但幾個社會青年圍上來不肯罷休,硬要她賠醫藥費。“又沒摔傷,怎麼就一定要賠醫藥費?”男同學見小莉脫不開身,紛紛前來解圍。“絆倒我就得賠!”對方氣勢洶洶。“公共運動場,跌跌碰碰是常事,誰能保證自己不失誤?”男同學據理力爭,幾位社會青年見“寡不敵眾”,丟下一句“等著瞧”,悻悻地走了。
轉眼一年過去了,現在同學們已各奔東西,但在“男兒國”那歡樂的日子,卻一直印在我的記憶裏。
寫男女同學之間的友誼並不新鮮,但如果把它放到男同學占絕對優勢的班級這一背景下,這種友誼就綻放出不一樣的光彩。作者通過記敘搞衛生、買午餐、溜冰時,男同學對女同學的處處嗬護,表現了當代中學生純潔真摯的友誼、幽默開放的性格、助人為樂的品德。
我和同桌
新學期,我有了個新同桌。她長得小巧玲瓏,走起路來盡顯“淑女風範”,一見到她,就令人想起溫柔的日本小姐,更有趣的是,她還有個帶點日本味的名字“玲子”。
新的同桌,自然有新的故事。
早讀課,班主任背著手踱步進來,我正在給同桌評一首打油詩,同桌也不時笑嘻嘻地插上幾句,倒一點也不像初見時那副“笑不露齒”的淑女模樣。這時緊靠窗口的“哨兵”萬分緊急地輕咳一聲,教室裏頓時沒了剛才的喧鬧,不出一秒鍾,便是書聲朗朗,個個讀得“搖頭晃腦”、“如癡如醉”。老師走進教室,露出滿意的笑容。老師走後,我又接著評,不過此時同桌已不出聲了,我也沒在意。正講到高潮處,忽然聽見有人敲我的桌子,我不耐煩地抬頭說:“別吵!”待看清來者,我傻眼了,班主任陰沉著臉站在身旁。再看同桌,她正捂著嘴偷偷笑,想起她剛才的不出聲,我立即有一種上當的感覺。要不是班主任在,我準會“揍”她幾拳!
我預感到一場“暴風驟雨”就要來臨。好不容易熬到下課鈴響,班主任扔下一句話:“你自己好好反省吧。”然後瀟灑地轉過身,“飄然”離去,留下我獨自傻呆呆地“反省”。這時,同桌遞過來一張紙條,我瞟了一眼,《口技新傳》:“遙聞教室中人聲鼎沸,便有女孩評詩之聲,其同桌默然,既師至,大訓……”頓時,我更是氣不打一處來,隻想找個機會“報複”同桌。
機會終於來了。
英語課上,英語老師一進教室便嚴厲地說:“沒交英語作業的同學請站好!”哈!我心裏樂開了花。這幾天,同桌染上了“流行歌曲熱”,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一天到晚抄歌、唱歌,忙得不亦樂乎,哪還記得寫作業!老師開口了:“英語科代表,把沒交作業的同學登記起來。”玲子無可奈何地彎下腰在《作業情況登記本》的第一頁寫下了自己的大名。沒有比這更丟人的了,全班竟隻有玲子一個人沒交作業。“不完成作業還不好好站著,寫什麼寫?”老師終於“火山爆發”。教室裏靜悄悄的,隻有玲子無精打采的聲音:“老師,我就是英語科代表。”老師又驚又氣,結果玲子被撤職了。
英語老師“替我”出了一口氣,我和玲子也就誰也不“欠”誰了。
日子如飛。一天,正上代數課,玲子突然問我:“你說,外科醫生做手術可以參考X光片,律師在辦案時可以看案卷,工匠在蓋房子時可以看圖紙,那麼,我們學生在考試時為什麼不準看教材呢?”對於這種聰明人作出的“天才結論”,我無言以對。
其實,玲子也曾做過許多好事。比如說大雨天她把自己的傘塞給我,我謝她,她卻說是“憐香惜玉”。不過我也報過“恩”,我們習慣這樣,好事壞事都不“欠”著,“兩清”。
真糟糕,我竟忘了今天是愚人節。玲子在我背上貼了一張小紙條,上麵寫著“請打我”。弄得我今天碰到的好幾個同學都笑著打我幾下,我卻莫名其妙,竟傻傻地跟她們笑:你們對我太熱情了。現在我終於明白玲子為什麼老是笑個不停。一瞬間,我對玲子的好感“一筆勾銷”。我轉向玲子時,卻發現玲子早已溜了。
哼!玲子,我跟你沒完!
作者以詼諧的語言,記敘了幾個小故事,既表現了同桌與“我”之間的友誼,刻畫了同桌活潑、幽默、開朗的性格與助人為樂的品德,也反映出現在的中學生樂觀、積極的精神風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總試圖尋找自己的生活方式,求刺激尋開心,也少不了“惡作劇”,也正是在這樣的尋覓過程中他們開始慢慢地、真正地長大了。
誰知道答案
(在一節作文課上——)
語文老師:“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每天與你們朝夕相處,大家是否注意到了他們?那麼,今天的作文題目是……”
(下麵是一位同學的習作)
已知:在一個叫“學校”的大花園裏,有四位性格各異,卻獨具特色的園丁。
求:他們是誰?
解1:
你是否見過有人會穿著皮鞋,一套筆挺的西服,再係上一條領帶在籃球場上展現他“矯健”的身影?
他就是我們的數學園丁,人稱“建民叔”,最擅長拿的工具是三角板、圓規。他最大的特點是——善表現。在課堂上,每當他發作業之前總會附加一句:“注意書寫工整,美觀整齊。”最後總不會忘記加上一句:“就好像我的字一樣,我以前是學書法的。”有時在我們做物理練習的時候,在討論的人群中也總會露出他的腦袋。他總以“我以前是全班最好的”自稱,但有一次,露出了原形。那時候,我們正在學習光學知識。他竟荒唐地說了句:“入射角等於折射角。”我們立刻笑起來,異口同聲地說:“入射角等於反射角。”他恍然大悟,連忙說:“對,對,對,我一時說錯而已,所謂‘人有失手,馬有失蹄’嘛!”全班立刻又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