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下意識地仰起發燙的臉,驀地發現監考老師的眼皮被困倦關閉了。這時,他忽然覺得有人輕輕捅了自己一下,忙低頭一看,書!一本翻開著的書正從桌下遞了過來。怎麼把書帶進了考場?這個冒失鬼!他抬頭看了一眼鄰座的小軍。小軍卻向他飛起一個眼神,那意思像在說,老師的提示就在上麵。他的心中像敲響了一麵鼓。他知道,隻要略略瞟一眼提示,就能立刻擺脫現在的困境。前幾科他考得不錯,數學不考砸,他在這次考試中就會榜上有名。那樣,不僅會贏得掌聲和鮮花,而且免試上重點高中也許會夢想成真……“人最怕的是丟掉真誠。”他的耳畔卻隱隱響起了一個凝重的聲音。他不敢想像當書一旦被監考老師搜出時是怎樣一種尷尬,尤其他身為“紅旗班長”,在大家眼裏從未有過劣跡,如果……他沒有把手伸過去。小軍見他猶豫,衝著他狡黠地一努嘴。他掃視一下周圍:許多考生正在詭秘地行動,有的翻著夾帶,有的傳著紙條,有的伸著脖子……考場就像外麵亂糟糟的風雨世界。他真為這些“赫爾墨斯”們而羞愧,迅即把眼光轉向窗外,隻見白亮的雨點撞擊在牆上,紛紛濺落下去。他不禁觸景生情:保住心中的一方淨土,就需築起一堵精神的牆啊!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真誠。

當小軍再次使勁用書捅他一下的時候他默默地搖了搖頭。小軍不耐煩了:“機會就要錯過了!”然而他像沒有聽見他的忠告,毅然地埋頭在試卷上……

幾天後,考試結果公布,小華名落孫山。大家都為他惋惜。他卻坦然一笑,覺得自己考得還成功。因為他在心中築起了一堵牆,關鍵時刻能頂住風雨。

寫到牆,一般的做法都是推倒它、打破它,但是作者卻說心中要築起一堵牆。這是一種逆向思維,在寫作中是很好的思維創新方法。任何事物都有好的一麵和不好的一麵,比如這“牆”,既可造成隔膜,又可以作為防護的工具,關鍵在你怎麼“用”。習慣於逆向思考的人,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比如作者,他收獲的是一篇成功的優秀作文。

木橋

這是一座古老的木橋,或許,它已經不能再稱之為橋了。歲月的滄桑使它變得破敗不堪,它的身軀已經腐朽,行人不願從它上麵走過。它感到孤寂,感到世間的不公。“如果能讓我恢複從前的強壯,哪怕隻是一秒鍾,我也願意犧牲一切來換取。”它不止一次地這樣想過。

終於,橋上的行人幾近絕跡,它越來越孤寂,到了與世隔絕的地步了。

當治河工程開始規劃時,政府下達了命令,將河上的危橋全部拆除。它知道自己現在已屬“危橋”之列了。

它一直痛苦、恐懼。它將這一切遷怒於世人,可它畢竟又深愛著這座城市。它就這麼矛盾地熬過了許多日子。拆橋的日子一天天逼近,它也一天天焦躁起來。

這是一個陰沉沉的黃昏。明天就要拆橋了。它還在躊躇著。它想過抵抗,但這座城市的人們曾經賦予了它生命和快樂;它也想過就這樣離開,但它不甘心……它就這樣徘徊著,徘徊著……

就在它似乎要下定決心時,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路過這裏,看見了它——一座建造年代十分久遠的木橋。女孩很興奮地跑了上去。孩子輕快、稚嫩的步子讓它感到了一種溫暖。它似乎回到了從前:橋上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周圍充滿了歡笑。“那些日子真好!”它激動地顫抖著。小女孩察覺到了,她站在橋中間,小手緊抓住布滿塵土的橋欄,不再往前走。

它終於作出了選擇。

於是,它止住了顫抖,用盡全身氣力支撐自己衰憊的身體,讓小女孩走到了對岸。它舒了口氣,突然覺得自己好疲倦。“或許,是該休息了。”它這樣想著。

第二天清晨,拆橋的人們見到的是它的殘骸。它被身上的鐵鏈拽到了河底,靜靜地躺著。“它是被昨夜的風吹垮的。”大家都這麼說。

它沉在水底,隻有它知道自己做了什麼。在入水的一刹那,它想:“我一定要親眼看看另一座新橋的建成,陪著它,不讓它同我一樣孤獨。”

它安詳地望著天空,天空很藍。

讀完文章,可以看到文章中寄托著作者對人生、世相的諸多思考,思想敏銳,而敘事冷靜。正因為如此,文章顯得老成,讓人感覺作者要比同齡人成熟。作者是一個編故事的高手,她將自己對許多事物的思考融入這樣一篇短文之中,卻勾起了人們的深深思索,讓人不由得不佩服。

人生之橋

楚子涵狠狠地踢了一下橋欄。已經是離家出走的第三天了,三天中他就一直露宿在這座橋上,口袋中的幾塊零錢早已花光了,饑腸轆轆的他無力地坐在了橋旁。

秋的夜來得特別早,今晚的月亮沒有升起,隻有滿天的繁星在眨著眼睛。橋燈已經亮了,河水反射著燈光,幽幽地泛起微波。三天前因為考試不及格與父母吵了嘴,一氣之下便逃離了那個他感到滿是煩悶、古板而毫無自由的家。他逃離了束縛,逃離了學校,自以為已開始了人生的闖蕩,夢想成為小說中的俠客。而現實並不像他想像中那麼充滿激情,每天他所做的隻是在街上閑逛。藍色牛仔褲早已布滿灰塵,白色球鞋上沾上了不少泥巴,亂蓬蓬的頭發是他幾天沒梳洗的“傑作”,整夜的失眠和寒冷刻畫了一臉的疲倦。

前幾天跑出來的時候,天氣還很暖和,現在卻冷得要命。楚子涵隻好站起來,在橋上來回跑跳驅寒。或許是橋燈昏暗,或許是老人車技不佳,“咣當”一聲,小小的車禍便發生了,老人、自行車連同又冷又餓的楚子涵一同摔在了地上。老人慌忙把他扶起:“小同學,你沒事吧?”本來有些惱怒的他見老人一臉的慈祥與歉疚,氣也消了大半:“沒事兒。”“在橋上跑跳很危險的,已經這麼晚了,快回家吧!”楚子涵臉上閃過一片陰雲。這時,不爭氣的肚子卻鬧起了“革命”。老人一愣,接著笑了:“餓了吧?”老人遞給他兩個蘋果,饑餓促使他接過來就大口咀嚼起來。“你為什麼不回家?”老人驚奇地看他狼吞虎咽地吃著,疑惑地問。“我離家出走了。”老人一驚:“與父母吵架?”楚子涵也不回答,隻是點了點頭。“唉,孩子呀,”老人拍了拍他的肩膀,飽經風霜的臉上閃過一絲憂鬱的神色,經過了歲月洗禮後的那份莊嚴籠罩了他,“看看這座橋,每個人都是從橋的這端走到另一端。有的人順利通過,而有的人卻在中途停頓,甚至走回頭路。”老人頓了頓,他的眉峰微微一翹,仿佛在回憶,仿佛在思考,“或許以你現在的社會閱曆,很難體會我這個走完人生大半旅途的老人的話。現在堅持學業是你惟一正確的選擇,不要因為年輕時的一時衝動而毀了你自己的整個人生。橋的那頭是另一片燦爛的光景,你現在站在這頭,看不見未來的美好。但我現在就可以告訴你,隻要好好地並且堅持走完人生的橋,橋絕對是到達光輝未來的通道……”老人語重心長地說著,楚子涵心中燃起了小小的火苗。他眼前仿佛真的出現了一座橋,上麵記載著他幼小的夢想和一生的腳步,一直通向很遠……他感覺全身都充滿了力量,血液在血管裏翻滾,他跳起來,飛一般地向家中跑去。

橋燈已經滅了,隻有滿天的繁星仍發出藍色的光亮。橋,仍靜靜地臥在那裏,仿佛也在閃光。

年輕的心總有些不安分,他們渴望尋求理解、尋求刺激、尋求自由。於是在一時的躁動下便不免有些離經悖道之舉抑或看不到人生的輝煌前景。但當你靜下心來審視這一現實時,你會發現橋的那頭有著另一片燦爛的光景。好好地並且堅持走完自己的人生的橋吧,它絕對是你到達光輝未來的通道。

小眼看錢

作文課,老師說一類作文就是第一段引故事,第二段引名言、提論點,第三段從正反兩方麵展開論述。

那好,我先把故事引出來。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不是共產時期,此時還有貧富差距),漁夫在沙灘上曬太陽,富人問:“你為什麼不工作而要浪費時間?”漁夫問:“我為什麼要工作?”富人說:“賺足夠的錢,可以擁有事業、汽車和房子。”漁夫又問:“有了錢又能幹什麼?”富人再答:“可以去夏威夷海灘度假。”漁夫反問:“那麼我現在在幹什麼?”

請別煩,我還沒說完呢。現在應該提論點了。

《相約星期二》的作者在書中誠懇地寫道:我一直在用青春換取更大麵額的鈔票(大概是這樣的吧)。可是,錢不是最重要的,健康、快樂、友誼、愛情還有青春都不是錢可以買到的。

寫到這兒,應該有了些一等作文的影子了,不料,猛地想起這可是新概念作文的考場,那我要說點真話。

我其實特別喜歡錢,說不上愛財如命,至少也決心為錢奮鬥終生。

我的目標是——沒有蛀牙!說實話是想當戰地記者,有兩個原因:其一,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炸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我頗受了點兒刺激;其二,內部消息說戰地記者挺有錢。我愛錢不是一天兩天了,好像剛出生就被套進了錢眼兒裏。

當別的小孩兒隻會拿著硬幣亂扔的時候,我已經有兩個儲錢罐了。再大一點兒,小學三年級,我到公園門口賣花兒。再大點兒,上了中學,賣玫瑰、賣充氣沙發,還賣三明治、雪糕。

雖然一分錢沒掙到,反而每次都賠,但至少可以看出我從小就愛錢,有掙錢的意識。

我不敢苟同“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就有錢”的論調。沒錢的人有兩種:一種像我這樣,沒錢,想得錢;一種像漁夫,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消極懈怠。也許漁夫會想:你富人辛苦一輩子,到頭來和我一樣。而且,難保你哪一天看到道瓊斯指數狂跌,然後心肌梗塞倒地身亡。盡管我的日子清貧,可是我有陽光、海水和空氣,你有的隻是汽車裏帶汽油味的空氣、摩天大樓反射的亮光和你的臭洗腳水。古人說得好,知足者常樂。

知足者常樂,這沒錯。既然滿足於陽光、海水、空氣,那幹嗎不回到蒙昧社會,水質還更潔淨呢。其實你是在不知不覺中享受著鈔票帶來的快感,直接或間接。

三毛有句話,大意是,千百次地對妻子說我愛你也比不上奉上一個月薪水實在。要是書在文革中出版,一定有紅衛兵跳出來說:“三毛是走資派。”就是現在——市場經濟時期也有人說三毛的愛情觀不純潔。我說,這隻是人性的真實表露罷了。我相信,從貨幣交易代替物物交易起,人們骨子裏就是愛錢的。正如從有人類起就有愛情(亞當和夏娃)一樣,它不會消失,隻待人們慢慢地認識。

你有權說,我的目標是為人類和平奮鬥終生,是當老師,是當工程師。可這些都不要吃飯了嗎?至少,你要有飯吃,有衣穿,這不要錢嗎?我們要有錢才能生活。北京人說“有錢就是爺”,要改成“有錢就是人”才準確。

再回過頭說富人,很有可能他會因為用腦過度,謝了頂,花了眼,還可能真的就心肌梗塞了,也許他一生也享受不了多少陽光,也許他正迎著摩天大樓反射的亮光為生意場的失利焦躁得想跳樓。但是臨死前,他能夠說我奮鬥過了,我很有錢。

“奮鬥”於我們,就如同“飛蛾撲火”、“頭破血流”似的,於強者就像吃飯要用筷子一樣理所當然。這便是漁夫和富人的不同。

吃驚“奮鬥”的力量,我居然糊裏糊塗、絮絮叨叨、亂七八糟塗鴉了五六頁了。隻有一個念頭,這次丟人丟大了,趕緊打住。

好,結尾了。

那麼——我愛錢。

作者敢於向傳統觀念挑戰,真是勇氣可嘉。

作者擺脫了常人眼中的“視金錢如糞土”的世俗觀念,用幽默、俏皮的語言,辨析了金錢與幸福、金錢與人生的關係,率真地發自內心地說:“我愛錢。”言辭雖然稚嫩,卻也頗有震撼力。尤其可貴的是,作者沒有單純地把錢理解為鈔票,而是看到了錢背後的艱辛奮鬥的過程,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金錢與幸福

時下有些中學生唱道:“世上隻有鈔票好,有錢的孩子像塊寶……”言外之意,即金錢“萬能”,有錢便是幸福。事實果真如此嗎?

裴多菲曾說過:“價值用貢獻來計算。從物質的消耗中謀求歡樂,才是人生真正的悲哀。”人擁有金錢是為了生活,但一個人活著卻不是為了擁有金錢。擁有了金錢並不意味著擁有了幸福。人生的幸福在於追求,在於拚搏,在於奮鬥。人要活得有意義,有價值,學有所得誌有所成,就要棄一己私利而“為天下人謀幸福”,如此,即使“半文不名”,也會感到由衷的幸福。方誌敏一生清貧,全身搜不出一塊銅板,卻為人間種下幸福、自由之花;雷鋒“窮”得一雙襪子穿幾年,卻自豪地稱自己是最幸福的人;周總理克勤克儉,一件睡衣補丁摞補丁,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深受人民愛戴……至於那些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辛勤耕耘的普通勞動者,與極少數靠非法經營大謀私利的“巨富大款們”相比,可謂“無錢”,實在“窮得可憐”。但他們卻靠自己的雙手和誠實的勞動,在生活中處處感受到幸福的陽光。人民子弟兵以保家衛國為幸福;辛勤的園丁以教書育人為幸福;開拓者有創造的幸福;奮鬥者有搏擊的幸福……“人窮誌不短”,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金錢不能惑,這才是真正的人生。由此可見,幸福並非金錢的“奴隸”,無錢未必得不到幸福。

而今,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和社會主義經濟大潮的湧起,金錢仿佛一夜之間更加溢彩流光、炙手可熱。錢不再髒、齷齪,不再邪惡、醜陋,金錢成了人們追逐的焦點。在那麼多人那裏,鬥富、擺闊、縱欲被稱為“瀟灑人生”;“款、腕、星、亨”被當作崇拜的偶像;金錢成為事業成敗的標誌,衡量自身價值的天平。於是,有人成千上萬的酒宴比著擺,百元一張的鈔票看誰燒得多,有人穿名牌、牽名狗、買名車,瀟灑風流。然而令人費解的是,在給“希望工程”捐款,或要捐資助人、進行賑災義舉時,立刻有人“窮形畢露”,“闊綽”得“一文不名”,“大方”得“一毛不拔”,嗚呼!可悲、可歎、可憐!難道這就是“幸福”嗎?一暴發戶言:“我窮得什麼都沒有,光剩下錢了。”可見,金錢並不是萬能的,有錢未必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