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1 / 3)

文字是人際溝通的基本手段之一。在人際交往和公務往來中,落實為文字的各種文書在傳遞信息、交流感情、溝通聯絡等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成了最普通、最常見的交際工具。然而,無論是私人書信還是正式公文,都有其寫作的特點和要求。掌握各種文書的規範格式和寫作要求,明確寫作的語言表達和詞語運用,不僅是禮儀上的要求,更是發揮文書社會功能的基本前提。

所謂文書,主要指借助於文字而形成的各種書麵材料。就其性質和使用範圍而言,文書可分為兩類:一般性私人文書和工作性公務文書。由於兩者性質不同,在寫作特點及要求方麵也有所區別。顧名思義,一般性私人文書主要適用於私人場合,在人與人之間起著交流感情、傳遞信息、溝通聯絡、聯係事務的作用。

我國曆史文化悠久,是有名的禮儀之邦,人們的社會產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過一定的禮儀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動方式來進行。在實際生活中,每個人都經常使用到一係列的應用文,如傳統的書信、名片、柬貼、啟事、題詩題詞、對對聯等,現代的如電報、傳真、特快專遞、電子郵件等。這些應用寫作包含著豐富的禮儀內容,具有中華民族濃厚的文化色彩。而我國向來流傳著一些關於書信的經典故事: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凶奴被鞮侯單於扣留,他英勇不屈,單於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凶和好,結為姻親。漢朝使節來凶,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於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凶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凶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足上係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麵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於。單於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隻好把蘇武放回。

魚傳尺素的典故,秦漢時期,有一部樂府詩集叫《飲馬長城窟行》,

主要記載了秦始皇修長城,強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離子散之情,且多為妻子思念丈夫的離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寫道:“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長相思,下言加餐飯。”這首詩中的“雙鯉魚”,也不是真的指兩條鯉魚,而是指用兩塊板拚起來的一條木刻鯉魚。在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沒有現在的信封,寫有書信的竹簡、木牘或尺素是夾在兩塊木板裏的,而這兩塊木板被刻成了鯉魚的形狀,便成了詩中的“雙鯉魚”了。兩塊鯉魚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繩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線槽內捆繞三圈,再穿過一個方孔縛住,在打結的地方用極細的粘土封好,然後在粘土上蓋上璽印,就成了“封泥”,這樣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

青鳥傳書的典故,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隻,名曰詔蘭、紫燕(還有一隻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書信是一種向特定對象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應用文書。“信”在古文中有音訊、消息之義,如“陽氣極於上,陰信萌乎下”(揚雄:《太玄經·應》);另外,“信”也有托人所傳之言可信的意思,不論是托人捎的口信,還是通過郵差郵遞的書信,以及近年出現的郵寄錄音帶、錄像帶、電子郵件等都具有這種含義。

用語言文字向特定對象傳遞信息和進行思想感情交流的信,一是有運用文字述說事情原委和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二是具備相應的書寫工具;三是有人進行傳遞。親筆給親戚朋友寫信,不僅可以傳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能給受信人以“見字如麵”的親切感;科技不斷進步,又相繼出現了電話、電報、郵寄錄音帶、錄像帶、電子郵件等交流信息的手段,可以預見,未來電子郵件這一新興的手段會被越來普及。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與社會的關係也在進行重新建構,書信的運用除傳統用法,即公函私函之外,一個新的發展動向便是原先私函類中因為個人需要而向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知名學者等個人所發的事務性的信件,這一類信件的使用量逐漸增多,值得注意。我們將其稱為個人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