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1 / 3)

節慶病喪禮儀是指在各種節慶場合及婚喪嫁娶或探視病人等活動中的禮儀規範,是禮儀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節慶病喪禮儀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約定俗成的禮儀形式和規範。它以禮俗的形式反映著民族文化.同時也規範著社會生活中的人際關係。當然,節慶婚喪禮儀並非一成不變,相反,它總是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而變化。節慶婚喪禮俗的發展沿革,既是人類文明進化的結果,也是這一進程的體現。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和與之相應的節日禮儀形式。節慶活動中體現出的禮儀內容,往往具有濃鬱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是各個民族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

我國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長期以來,在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生活中,逐漸形成了一些穩定的、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並世代相傳。受曆史和現實的雙重影響,我國的節日禮儀豐富多彩,頗具特色。我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一)春節

春節是農曆的新年,是我國各族人民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在幾千年的曆史文化演變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極富生活情趣和健康意義的風俗習慣和禮儀活動。宋朝王安石曾寫過一首有名的題為《元日》的詩,生動地描繪了古代春節的歡樂景象,詩雲:“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春節的禮俗活動主要有以下內容構成:

1.掃年

掃年即大掃除。進入臘月後,家家戶戶都要把自家的房屋院落打掃得幹幹淨淨。掃年象征著要掃去過去的晦氣、黴氣、窮氣,以整潔、清新的麵貌迎接新的一年。

2.貼春聯

春節前夕,人們大都以紅紙寫下吉語佳言貼在門上或牆壁上,含有避邪符咒、以期來年吉祥的意思,增加了春節的歡樂氣氛。

3.吃年夜飯

這是農曆十二月三十晚上的盛餐,俗稱“合家歡”。各地年夜飯的內容品種不太一樣,大多數地方吃餃子,意為“更歲交子”;有的地方吃麵條,恭祝大家長壽;還有的地方吃魚,但不能把魚吃光,表明“年年有餘”;有的吃年糕,意即“年年高”等。不論吃什麼’,其含義無外乎祈求來年的生活幸福如意。

4.守歲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古人將其看得很重,因為“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所以,除夕的夜晚人們全家團聚,通宵不眠。當新年的鍾聲敲響的時候,大家紛紛湧上街頭,燃放爆竹煙花,歡呼雀躍,場麵十分壯觀。

5.拜年

年初一早上,男女老少都穿上漂亮體麵的服裝去拜年。通常,先在家中拜長輩,拜主人,年初二、初三、初四開始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晚輩給長輩拜年,晚輩如果是孩子,長輩會送些“壓歲錢”。現在,更多的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搞新年團拜活動,領導和員工互致新春祝福。

總之,春節是各族人民親人團聚、辭舊迎新的歡樂時刻,社會的發展無疑給這一古老的節日增添了新的健康向上的內容,使其煥發出新的光彩。

(二)元宵節

農曆的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也叫花燈節。因其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又與春節相連,故曆來為人們所重視,有許多延至今日的禮俗。

1.觀花燈

正月十五之夜,城鎮街市上到處火樹銀花,彩燈耀眼。人們製造出各種各樣精美的花燈和焰火,還有的用許多燈紮成燈樹,懸掛著製作精美的各種謎語,供人們觀賞和猜測。

2.鬧社火

在觀花燈的同時,街市中心有擊太平鼓、扭秧歌、舞龍燈、耍獅子、踩高蹺、跑旱船等各種娛樂活動。不論農村、城市,也不分男女老幼,人們紛紛湧上街頭觀賞表演。這就是“鬧社火”。這些活動增添了節日的歡樂氣氛,已成為我國民間藝術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3.吃元宵

元宵節家家還要殺豬置酒,吃元宵、吃餃子、吃年糕,祝福合家團圓,年年登高。

(三)清明節

清明節在每年的公曆4月5日左右。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轉暖,萬物萌發,讓人感到格外清新明快,故日“清明”。清明節期間的主要禮俗活動有:

1.掃墓

清明掃墓是古老的寒食節祭掃祖墓活動的繼續。自古以來,國人死後一般都是土葬,做有墳墓,在墓前植樹以示保護,並以此作為標誌。經一年的風風雨雨,墳墓本身不免土壤流失,、樹木凋零,後人便每至清明帶上食物供奉故人,並整修墳墓四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掃墓之俗。我國自解放後,清明掃墓,人們除了祭祖外,主要發展為祭掃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