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般迎送
一般迎送適用於一般人員的來訪。對應邀來訪的客人,在他們抵離時,均應安排相應身份的人員前往迎送。一般迎送並不是可以馬虎從事、隨便應付,而是指在迎送規格、儀式上不必過分誇張。既便是一般規格的迎送儀式,亦應妥為安排,免得使客人產生不快,應力求使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三)私人性質的迎送
如來訪者是非官方人士,屬私人性質的訪問,則迎送安排應以方便、實際、禮貌為原則。對久別重逢的外國朋友,應準備一些鮮花以示歡迎。
由何種級別身份的人出麵迎送,也是迎送禮儀中的重要內容,因而亦需認真對待。一般情況下,迎送規格的確定應依來訪者的身份、訪問的性質和目的及國際慣例來確定。此外亦應考慮兩國目前關係的狀況。迎送規格的掌握是涉外交往中須慎重處理的一個問題。
為了順利地迎送客人,必須要準確地了解掌握客人所乘交通工具的抵離時間。如有變化,應及時通知有關人員。如由於氣候條件等其他意外原因,客人所乘飛機、火車、船舶難以如期按時抵達時,作為東道主應保證在客人抵達前到達迎接地點,力求避免出現讓客人等候的現象。如果根據情況準備舉行一定形式的歡送儀式,應在儀式前到達,並直到客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消逝在視野中為止。
對於禮遇較高的外賓,在迎送儀式上要安排獻花,這也是國際交往中的一項重要禮儀。獻花須用鮮花或由鮮花紮成的花束,花束要保持整潔、鮮豔。通常由兒童或少女在迎送主要領導人與客人握手之後,將花獻上。獻花忌用菊花、杜鵑花、石竹花和一些黃色花朵。有的國家習慣送花環或一二枝名貴的蘭花、玫瑰花等。
迎接客人時,當客人走下飛機、火車或船舶時,應熱情主動地迎上去,行見麵禮,介紹、問候、致意。
見麵禮以握手禮最為常見。同時亦應根據來賓所屬的國家、民族的習慣行禮致意。擁抱禮多行於官方或民間的迎送賓朋或祝賀、致謝等場合。有的是熱情地擁抱,有的則是禮節性擁抱。在當代,許多國家的迎賓場合,賓主往往以握手、擁抱、貼麵等連貫性禮節表示敬意。
客人與迎送人員相互致意後開始互相介紹。通常,先將前來歡迎的人員介紹給來賓,可由禮賓交際人員或其他接待人員介紹。在正式場合,應由歡迎人員中身份最高的人員介紹。介紹的順序應從身份較高者開始,依次下排。
迎送車輛應事先妥為安排,不可臨陣調遣,給人以倉促之感。迎送儀式後,應陪同客人到住處。主要迎送人員可陪同乘車,也可不陪同乘車。如陪同乘車,應請客人坐到右側。送時也如此。
客人的住處、膳食應事先安排好。如有條件,在客人抵達之前就應將住房地點、房間號碼、用膳方式、日程及活動安排、聯絡方式、聯絡人等事宜通知到具體客人。如做不到,也可將上述內容打印成文字材料,在客人到達時分發給每位客人,或通過對方的聯絡秘書轉達。這既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混亂,又可以使客人心中有數,主動配合。
客人的機票、車票或船票及行李托運事宜應指派專人負責,以保證客人的生活便利。
客人抵達住處後,一般不要馬上安排活動。應給客人留下一定的休息時間,起碼是更衣時間。
相傳東漢時期有一個“倒履相迎”的故事,說的是東漢時期的大學問家蔡邕,他是蔡文姬的父親,文史、辭賦、音樂、天文無不精通,官任皇室右中郎將,人稱“人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座”。但他從不擺架子,從不傲慢,很善於和人交往,好朋友很多。有一次,他的好友王粲來拜訪,正逢蔡邕睡午覺。家人告訴他王粲來到門外,蔡邕聽到後,迅速起身跳下床,急急忙忙踏上鞋子就往門外跑,由於太慌忙,把右腳的鞋子踏到了左腳上,把左腳的鞋子踏到了右腳上,而且兩隻鞋都倒踏著。當王粲看到蔡先生是這麼個模樣,便抿著嘴笑起來。由此便有了“倒履相迎”之說,借以比喻對朋友的熱情與誠意。
以熱情有禮、周到妥貼的態度做好迎客工作、讓客人有“賓至如歸”之感。與客人見麵時,應著裝得體,並向客人表示歡迎、問候,握手致意。日常,我們隻知道衣裝不整待客實乃無禮之舉,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謙遜、熱情與誠意才是禮儀的內核,沒有了這些,即便衣裝款款,也不過是個“暴發戶”而已,不足一提。
會見與會談是涉外交往中一種常見的和重要的活動。會見與會談的目的在於雙方通過直接的、麵對麵的交談與互動來增進感情、加深了解、交流看法,或通過磋商來解決矛盾,達成共識。所以,涉外交往中的許多成果都是在會見與會談的過程中形成的。其中,諳熟並遵循會見與會談的一些禮儀要求,對於保證這項活動的成功無疑有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