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北京市科技體製改革綜述(四)(2 / 3)

(6)在用人製度上,樹立了人才意識。從論資排輩轉向不拘一格,大膽起用新人、能人,實施了跨世紀的人才工程和新星計劃,使人才能脫穎而出,迅速成長。

(二)實施了兩大製度,放活了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科技體製改革很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放活科研機構和放活科技人員。放活科研機構的關鍵就是從上到下擴大科研單位的自主權。

北京市從1987年開始實行的“科技承包經營責任製”和“所長負責製”,兩大製度都是擴大科研單位自主權的嚐試。

1.實行科技承包經營責任製有利於科研機構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促進科研機構由行政附屬向獨立的技術商品生產者轉化。同時把競爭機製引入科研機構,把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的利益與實際貢獻掛鉤,促使他們更主動地為經濟建設服務,也為改善科技人員的工作條件和物質待遇提供了有效途徑。

2.實行所長負責製科研機構內部領導體製的改革,是一項根本性的改革,是科技體製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搞好科研院所改革的保證。實行院所長負責製是把加強責任製和實行專家管理與加強黨的領導,貫徹群眾路線,實行民主管理正確結合起來,從製度上保證了黨政分工,使研究所的政治領導、行政領導和學術領導三方麵功能都得到加強,從而改善了研究院所的運行機製。北京市屬科研院所普遍地較早實行了院所長負責製。改革的實踐證明了沒有素質良好的院所長,就不會有真正的所長負責製,而科技體製改革取得成效的院所,都是較好地實行了所長負責製。

(三)開拓技術市場,促進科技成果商品化科技體製改革初期的兩個核心問題,一是改革撥款製度,二是實行技術成果商品化。

對研究所來說,一頭“堵死”,逐步減少對研究所的事業費開支;另一頭“放開”,技術成果進入市場,價格放開,允許科研單位通過技術轉讓、技術服務、技術谘詢等,合理地組織收入,使研究所自動地麵向經濟建設,逐步具有自我發展能力。因此開拓技術市場,就成為科技體製改革的突破口。

北京市自1985年開始就不斷地在加強技術市場的開拓工作。在“放開、搞活、扶植、引導”的方針指導下,技術市場管理工作有了很大提高,並製定了《技術市場管理條例》,2002年經北京市人大通過修改了條例,成為北京市科技工作的第二部重要法規,這一切工作都保證了技術市場的穩步發展,使北京市的技術市場始終走在了全國前列,無論是規模還是成交率均居全國領先地位。較好地改變了科技體製運行機製上長期存在的兩個“無償”,即科技經費無償使用,技術成果無償轉讓的嚴重弊端,體現了科技勞動的價值,促進了科技成果商品化。

(四)調動了科技人員積極性,培養了各類人才科技體製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是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並根據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培養各類新型人才,滿足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十年來,北京市屬科研院所通過改變組織結構和運行機製,使科技人員擺脫舊體製的束縛,積極主動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同時通過各種方法培養了各類人才改變了改革初期,人才結構不合理和青黃不接等問題。

1.通過改革,實行以全員聘任製為主的多種用人製度,形成上崗靠競爭、擇優選擇人才的動態人才管理製度

北京市早在1993年就推行了科技人員聘用合同製,是當時人才科學管理和合理使用的重大改革,是讓科技人員充分發揮其創造性、主動性和積極性的重要製度保證,並進一步促進人才流動。同時打破了“大鍋飯”與“鐵飯碗”,免除了技術職稱終身製,運用分配、獎勵製度激發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根據改革需要,注意人才梯隊建設與培養各種類型人才

(1)培養科技帶頭人。1993年開始,通過實施新星計劃,選拔一批高素質有潛力的青年科技人才,通過資助其獨立開展科研工作,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成長為能負擔跨世紀重任的新一代科技帶頭人,解決了學科帶頭人和專業技術骨幹隊伍平均年齡偏大等問題。

(2)培養科技企業家。在改革過程中號召和鼓勵科技人員運用自己的成果或專利,創辦企業成為科技型企業家。科技人員當企業家可以縮短科技成果運用於生產的周期,尤其是高新技術為適應商品壽命周期的日益縮短,更新換代加快的形勢,更需要具有創新和二次開發能力的科技型企業家。北京市在改革中湧現了一批具有技術背景的科技型企業家,他們不但進行了技術創新而且在體製上進行了創新,總結出了“四自”原則,即“自籌資金、自由組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推動了體製改革的進展。

(3)培養技術經紀人。搞活技術商品流通,加速科學技術成果向生產力轉化,亟須一批活躍在技術市場上,為技術商品買賣雙方提供多種服務的特殊人才,即技術經紀人。他們應具有知識的多樣性、能力的綜合性、遵紀守法的自覺性、技巧的現代性。為加速培養這些具有特殊要求的技術經紀人,北京市對他們進行了普遍輪訓和重點培訓並實行了“技術經紀人許可證製度”,保證了技術商品的流通和技術交易的成功率,促進了技術市場的繁榮。

(4)吸引具有國際科技前沿研究能力的人才。通過各項改革實行了優惠政策吸引了一批從國外回來的科技人員,為他們建造了能夠開闊視野,站在世界競爭中去拚搏的各種平台。並製定實施了鼓勵留居海外的科技人才回國工作,實行了來去自由等政策。

(五)民營科技企業獲得蓬勃發展

民營科技機構與科技企業的出現及蓬勃發展,是科技體製改革發揮科技人員積極性,創業、創新的新生事物。為科技體製改革及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化提供了許多可供借鑒的寶貴經驗,並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一種嶄新的研究開發模式。北京市是民營科技企業出現較早、發展較快的地區。原來中關村是高智力密集區,人才濟濟但長期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科技體製改革以來,上千名科技人員創辦了技工貿相結合的各種科技實業,他們以高科技為依托,以機製創新為突破口,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在所有製改造和產業化方麵進行了大膽探索和實踐,探索出一套全新機製,包括獨立自主的企業決策機製、與經濟效益和資本產權掛鉤的分配機製,以市場為向導、適應商品生產和競爭的運行機製等,為改革提供了引人深思的寶貴經驗。

這些民營科技機構和科技企業帶著對傳統思維和觀念的否定與批判,充滿無所畏懼的創新和創業精神。他們的高效益、高效率得到了社會的讚許,並為各類研究開發機構樹立了學習的楷模。民營科技企業的大發展形成了舉世矚目的“電子一條街”並逐步發展成“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中關村科技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