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北京市科技體製改革綜述(四)(3 / 3)

為了促進民營科技的發展,北京市適時地出台了多項政策,為其發展創造優良的環境。其中主要的有《關於鼓勵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的若幹規定》提出了“十八條”具體措施,將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納入全市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並製定了“中關村園區條例”以法規的形式保證和促進園區的發展。隨著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擴大,北京市政府還為其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形成了一區多園的發展格局,創造吸引全國科技人員和研究機構以及國際知名企業入區創業發展的理想區域環境,成為高科技產業孵化基地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輻射和帶動了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六)形成了產學研互動機製

重視產、學、研合作是市場經濟發達國家,依靠科技進步發展經濟的一個基本特點。科技體製改革以來,北京市一直重視和鼓勵產、學、研相結合以解決經費不足、相對分散、科技與經濟相脫節、科技成果轉化難等問題。改革初期,通過研究所與企業聯合,組成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科研生產聯合體,有鬆散的,也有緊密的,促進科研與生產橫向聯合,對科研與經濟結合起到很大作用。隨著科技體製改革的深入發展,從1999年12月開始,實施了“二四八工程”進一步加強了產學研的結合。

“二四八工程”打破部門地方的條塊分割、加強溝通與合作,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為方針,使北京市科技工作向中央在京單位全麵開放,提升了北京創新能力和水平。通過項目合作將政府的戰略目標與企業的市場需求相結合,使企業能充分利用並吸納北京地區研發資源加快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在“二四八工程”83個重點項目中產、學、研合作項目已達到90%以上。

(七)各類資源融入北京發展,科技創新格局發生重大轉變

國有科研機構的人均科研經費提高60%以上,研發能力得到增強。企業用於研發的經費占全地區研發經費的比重從2000年的31%增加到2004年的43.7%,成為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支撐。特別是跨國公司和外埠企業集團競相湧入成為北京研發活動的新生力量,截至2004年底,已有390家跨國公司在京設立研發機構成為提高北京研發水平、壯大研發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上所述,科研院所的科技體製改革取得的主要業績歸納為如下幾點:

(1)有力地促進技術開發類科研院所麵向市場的能力,他們以多種方式實現了與企業的聯合,市屬67家技術開發型科研院所已於2000年全部實現了企業化轉製,轉製後院所產業規模和效益不斷增長,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2)科技體製改革更大地調動了科技人員從事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積極性,在改革中科技人員走出實驗室進入市場,催生了民營科技企業的產生,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產生和發展及民營科技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充分證明了科技人員積極性的發揮在科技體製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3)改革使科技工作運行機製發生了重要的轉變。在科技管理中充分運用經濟杠杆和市場調節,競爭擇優和招標機製成為分配科技資源的主要方式,科研機構的麵向應用、服務經濟社會的意識明顯增強,按照“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要求,科研機構在以用人分配製度為重點的管理機製方麵進行了積極改革,長期存在的平均主義“大鍋飯”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4)科技係統結構調整取得階段性成果。轉製院所成為技術創新體係的重要力量,企業的研發力量不斷增強,各類創新主體開始逐步明確相應的功能定位。科技係統結構調整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5)首都區域創新體係建設加強,創新環境明顯改善。以《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關於進一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幹規定》、《北京市技術市場條例》等一係列地方政策法規出台為代表,北京創新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多維度的科技政策法規體係框架。

四、經驗

(一)領導重視,堅持改革方向

改革實際上是一場革命,每走一步就會影響到一批人的利益。因此,就要堅持改革方向不動搖,在確定了路線、方針後就要用鍥而不舍的精神,嚴格把握住正確的方向,去探索、去實踐,這是取得成功的保證。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領導重視,堅持改革方向。例如,在改革初期當時的北京市領導親自到科技體製改革的4個試點去指導,使大家對改革充滿信心,取得明顯的成效,走在了全國改革的前列。又如1986年經濟領域工業增長速度過快,通貨膨脹現象較為嚴重,要整頓治理,科技也因此受到影響,投入嚴重不足,使科技體製改革處於極不利的環境中。在這時曾有人提出科技體製改革的撥款製度應停止。是繼續改革還是停下來,這是一個原則問題。北京市領導沒有動搖,在關鍵時刻鼓勵克服困難、堅持改革,提出可以將撥款製度改革放慢速度,但絕不能不改。科技體製改革受經濟體製改革的製約,但不能等待經濟體製改革,而應能動地改革,促進經濟體製改革,達到協同發展。

(二)通力合作共同推進

科技體製改革是一項複雜而艱巨的工作,是一項係統工程,涉及到各部門,必須通力合作、共同調控才能取得成功。改革的經驗表明,任何部門單獨推進都難以奏效。科技部門必須與財政、金融、工商、稅務等綜合部門協調一致,共同推進科技體製改革。

北京市科技體製改革的進程中,很多重大的、有突破性的舉措,都是各部門聯合下發文件共同實施的。例如,北京市科委、市財政局、市人事局、市稅務局等政府職能部門,共同製定發布了《關於科研單位試行科技承包經營責任製暫行辦法》、《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深化市屬科研院所改革的若幹規定》、《關於北京市市屬科研院所全員聘任製試行辦法》等重要文件,一些重要措施都是市政府各部門及科研院所的共同創舉。

在實行改革撥款製度以來,市財政局不僅對市科委核減下來的事業費建立科技開發基金,而且保持了科研院所事業經費每年以20%的速度遞增;市稅務局堅持執行對科研院所的稅收減免政策;市人事局專門製定《關於北京市屬科研院所試行全員聘任製待業保險辦法》等,市政府各部門的協調推進,保證了科技體製改革能得以順利進行。

在市政府各部門共同推進、調控時,著重引導科研院所的改革與全市的經濟體製的協調,與全市的經濟和社會相適應,而對具體每個科研院所的改革思路和發展途徑不加幹預。這樣既在全局上保證了改革方向的一致性及宏觀環境的調控性,又在局部上發揮科研院所在改革中的創新性與進取性,使宏觀與微觀、全局與局部能很好的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