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北京市科技體製改革綜述(五)(1 / 3)

(三)分類改革,試點先行改革

既要有大刀闊斧的氣勢,又要穩步推進。應有領導、有步驟、分類型的通過試點取得經驗再加以推廣。改革的不平衡性,決定了改革的多樣性,各種模式的探索必須經過試驗才能進一步推廣。全市一百多個研究院所分布的領域和行業很分散,其服務功能各不相同,不能“一刀切”。

首先是把研究所按其功能劃分為技術開發型、社會公益型、和“一所兩製”型,並製定了相應的政策措施和不同的考核指標。其次是要按每個研究所的實際情況進行核減事業費。無論是哪種類型,改革措施出台前都要試點先行。因為改革的探索性,在政策出台前避免引起大的波動,使改革的力度保持在群眾能夠接受的範圍,在每次改革新舉措出台前先在一部分院所中試點,如科研責任製是在市勞動保護研究所等四個研究所試點,然後在20個研究所試點,最後擴大到全市範圍。通過試點,使改革的政策措施,在實踐中得到檢驗、補充、完善,然後再推廣到麵上,這種由“點”到“麵”、穩步推進的做法,使群眾的智慧和經驗在改革的實踐中得到顯示和吸納,保證改革正確有效地進行,把風險與損失減到最小。

(四)發動群眾,探索創新

20年來科技體製改革,使北京市科研院所從封閉到開放,從單純科研到科研經營,從高度集中的計劃到發揮市場機製和調節作用,以實現科技資源動態優化配置的轉變。

這種“質”的飛躍是通過“量”的積累,穩步推進逐步實現的。從科研責任製到技術合同製、由科技承包經營責任製到全員聘任製,科技企業的股份製試點步步深化、層層推進,中間沒有大的爭議、大的曲折,是由於實施了“由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

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建立了院所長研討會製度。科研院所改革是一項破舊立新的事業,既無先例可循,又不能照搬別人的經驗,隻能靠自己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創新。院所長在院所改革中具有關鍵作用,為此發起成立了科研院所聯誼會。聯誼會經常召開研討會,根據當時改革中出現的難點、熱點問題,交流看法、集思廣益,找出解決辦法。各種改革政策在這些研討中逐步形成,具有了群眾基礎,也使院所長形成一種超前意識,增強了改革信心,為科學決策提供條件,使改革不斷得到完善和充實。

同時,在科技體製改革過程中也培養了一批敢於並善於改革的帶頭人,一批不怕艱辛、不畏阻力的院所長。直到現在院所聯誼會活動仍然堅持,繼續為院所改革與發展發揮作用。提倡群眾的創新思想,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

在改革的實踐中,北京市科研院所根據改革的總體目標和各單位的實際情況,創造了許多推動改革和發展的新鮮經驗。這些作法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群眾智慧的結晶。如在實行科技承包經營責任製中,在全國率先提出了“一所兩製”的模式;在高新技術的發展模式中選擇的“兩頭在內,中間在外”的發展道路;在分配製度上創造了結構工資製、內部聘任工資製、浮動工資製等做法,使科研院所改革和發展,出現了“目標一致,方式各異”的生動景象。

五、問題

北京市的科技體製改革已經走過了20年,取得矚目的成效,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艱難,改革實踐充分證明了改革的長期性和艱巨性。由於科技體製改革是與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密不可分,且受其製約,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一些問題,必須經過不斷完善改革,在改革和發展中不斷逐步解決,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曆史過程,是不受人的主觀願望而轉移的。

改革初期的科技體製,是經過30年逐步建立起來的一個完整的組織管理係統,在改革中這個係統表現出強大的慣性,同時又受人們對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限製,改革本身又無成功模式可循,給改革增加了一定的難度。但在國家改革的正確方針指引下,北京市領導帶領廣大科技界,在不斷克服困難,解決各種問題中穩步前進。當前,在深化科技體製改革中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創新體係建設、發展與需求還不相適應,科技係統還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經濟發展中去發揮更大作用。

(一)企業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核心技術,依賴進口受製於人。高技術產品高附加值占的比重小。由於市場經濟不完善,缺乏不斷創新的動力和壓力,傳統產業的要素閑置與高技術產業的資源短缺並存。

(二)科技係統在創新體係中尚不能發揮技術源泉作用

(1)社會公益性科研院所的改革尚處於起步階段,由於投入不足,創新能力較弱,不能滿足政府和社會發展對其的需求。由於改革的政策滯後,缺乏改革的動力和壓力,亟須製定與實施改革政策,加快改革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