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北京市科技體製改革綜述(五)(3 / 3)

(1)深入調查研究,實事求是,一所一策,鼓勵院所進行自身改革,發動群眾根據實際情況創造更有效的改革舉措。力爭做到示範引導,不斷完善改革方案和改革政策。

(2)通過調整結構、分流人員、轉變機製,逐步建立新型研發製度,形成一支精幹科研隊伍,提高公益科研院所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公益服務能力。同時,促進一部分科研機構和科技工作麵向市場,在市場競爭中做大做強,促進公益科研工作快速發展。

2.做好技術開發型科研院所轉製後的工作鞏固已取得的改革成果,運用各項政策,幫助其解決改製後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使改革者能得到實際利益。對已建立的公司加強管理,促進其盡快建立現代企業製度,並支持其以中小企業的技術需求出發,提供各類技術服務,實現與優質企業的實質性結合,形成既有創新能力又有資金基礎,能夠帶動行業發展的新型龍頭企業。

3.建立現代科研院所製度按照現代科技的發展規律,建立現代科研院所製度。要在科研基地、人才、項目三方麵加大改革力度,用21世紀科學發展觀來改革,找準科研機構在區域創新體係中的位置與功能,更好地發揮自身應有的作用。

(三)不斷推進改革創新,做強中關村科技園區中關村科技園區是科技體製改革的產物,在其自身發展中推動了科技與經濟的結合與改革開放的深化。根據曆史經驗,在新的形勢下,做強中關村科技園區就必須在發展中不斷推進改革創新,為提升北京自主創新能力和加強高端輻射作用,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完善適應市場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通過擔保、財政貼息、產權交易、創業投資引導等多種手段,探索建立適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融資平台。加強機製創新,深化園區綜合改革,在機製上、體製上、製度上不斷創新改革,切實解決園區發展過程中不斷出現的各種問題。打造企業主體地位,引導企業形成充分利用而非占有社會創新資源的發展模式,真正發揮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驅動作用。充分發揮中關村高校院所作用,把它們作為體製機製創新的重要力量,形成互動雙贏局麵。

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高校院所既支持企業創新,又能夠得到自身提高;既服務於現實需求,又能夠得到永續發展。加強創新人才培養,優化人才結構,吸引高素質留學人員,不斷提高中關村創業者的整體素質。探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選人、用人、培養人、留住人的有效機製。通過體製創新、市場引導、院校參與、人才培養和政府支撐,大力促進中關村科技園區發展,使其成為體製創新基地、科技輻射擴散、技術孵化和產業化基地,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基地。

(四)強化創新體係中的科技中介服務體係建設科技中介服務是科技與市場之間不可缺少的橋梁和紐帶,鼓勵有條件和能力的科研院所向科技中介服務機構轉化,加速技術創新服務、技術谘詢評估、技術經紀、技術培訓等各種中介機構的發展,盡快製定和完善鼓勵科技中介機構發展的政策及行業規範。提高其質量和服務水平、增強其信譽,為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加強專業孵化器建設,將其作為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有效平台。創建麵向市場、與孵化器結合的科技條件平台,通過市場化和組織化的運作,向社會和企業開放,實現共享。

(五)加強科技宏觀管理改革20年改革的推進,是伴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不斷強化宏觀管理改革而進行的,在科技宏觀管理係統的運行機製、結構組成和功能上都有很大的變化,從而促進了科技改革與發展。當前新的形勢對科技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要形成對首都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和社會發展的全麵支撐,為建立循環經濟、節約型社會以及和諧社會做貢獻,這就迫切要求深化宏觀科技管理改革,應通過公共政策、財政資金、社會智力、國際合作等多種手段的協同運用,增加研究開發的強度,提高科技計劃的管理效能,在戰略層麵上解決突出問題和主要矛盾,為獲取重大技術突破和社會經濟效益提供保障。反思20年改革,肯定什麼、發揚什麼、完善什麼,其本身比已走過的改革曆程更艱巨,對未來發展更有意義。因而我們必須用正確的思維方法去反思曆史,係統研究改革的共性問題,揭示改革進程中不可回避的矛盾、應遵循的基本規律、應采取的決策,並給予客觀的評價,這是擺在我們每個改革者和改革的領導者麵前迫切而艱巨的任務。讓我們帶著對未來的需要去追溯曆史,懷著曆史觀念去探索未來,去進行曆史斷麵的分析,為深化科技體製改革,促進科技為社會、經濟建設做出更大貢獻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