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北京市科技體製改革重要事件(二)(2 / 3)

3.通過橫向聯合,共同完成產業化科研院所以自有的中試技術和產品為資本,與大專院校和生產企業聯合進行中試成果的產業化。這種形式可以發揮各自在人才、技術、資金和生產條件等方麵的優勢,實現優勢互補。

(三)北京市屬科研院所中試基地的發展成績北京市屬科研院所中試基地從1990年創建第一家開始,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已經發展到54家,共投入資金3.59億元,其中:市財政專項撥款1.6億元,各科研院所自籌資金投入1.99億元。累計投入中試的科技成果232項,形成了350多項新產品,一批科技成果經過中試發展成為成套技術和係列產品。到1998年底,中試基地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23億元,實現產品銷售收入21.6億元,實現利稅4.4億元,創彙1500萬美元。中試基地已經成為科研院所走向市場、實現產業化的紐帶和橋梁。54個中試基地主要分布在48個科研院所中(有四個院所分別建立了兩個中試基地),其中科技開發類院所的中試基地共39個;社會公益類院所的中試基地共13個。

(四)北京市屬科研院所中試基地的作用中試基地的建設和發展對推動科研院所的改革,促進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轉化,帶動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升,培育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起到了積極的、獨特的作用。

主要表現在:(1)中試基地的建立促進了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轉化,成為院所麵向市場的橋梁。(2)中試基地的技術和產品推動本行業的技術進步,帶動了傳統產業的改造。(3)中試基地的建立和發展,為培養科技開發、管理經營、市場營銷為一體的複合型人才作了準備。(4)中試基地完善了科研成果的各項指標,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廣大科研院所,通過中試基地的建設及市場磨煉,已經認識到產品質量的重要性,大部分中試基地已完成ISO9000係列產品認證的工作。(5)中試基地的建立促進院所現代管理和經營思想的轉變。(6)中試基地成為首都區域創新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肯定中試基地的作用的同時,我們也看到北京科研院所中試基地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發展不平衡、生產規模小、產品市場競爭能力弱等問題,但隨著中試基地的進一步發展壯大,這些問題正在或將會逐一解決。

(五)新世紀中的發展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加入WTO,全球科技經濟一體化,市場競爭的加劇,北京科研院所中試基地進一步向規模化、產業化和國際化發展。以北京一輕研究所承建的北京市縫製設備電腦控製係列產品中試基地為例,該中試基地的主要產品是電腦刺繡機電腦控製係統的係列產品,在中試基地的基礎上成立的北京京大豪科技發展公司在電子城科技園新建現代化廠房2萬平方米,2004年銷售額達4億元,利潤2億元,上繳稅費近1億元。2005年各項指標又翻了一番。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70%以上,同時開拓國外市場,已向東南亞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

高技術實驗室建設為落實“穩住一頭,放開一片”的科技改革方針,實施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戰略措施,1986年4月北京市開始組織實施“高技術實驗室計劃”.北京高技術實驗室的主要任務是緊緊圍繞首都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開展與之密切相關的基礎性研究、應用研究、高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研究和重大的科技攻關活動。實驗室以“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為指導思想;以“創新(科技創新)、育種(出高水平科技成果,培育新經濟增長點)、樹人(培養優秀科技人才,造就跨世紀的學科和技術帶頭人)”為宗旨;按照科研、開發、生產、市場緊密結合的原則,為首都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和提高競爭能力,為解決首都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重點問題,為發展首都的高科技產業,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不斷為首都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新的科技動力。實驗室的主要研究領域是: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醫藥、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新能源、生態環境、農業、醫學、城市建設和城市安全等。

1986年開始組建高技術實驗室,在“七五”期間,共建10個高技術實驗室,為北京市“八五”、“九五”期間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做技術儲備。已建的10個高技術實驗室中6個建在研究所,3個建在高校,1個建在企業。市財政共撥專款5000萬元用於支持高技術實驗室計劃的實施。

1991年新建9個實驗室,總數達到了19個,總投入達1.2億元,其中65%用於儀器設備的購置。實驗室的實驗條件在國內同行中達到了先進水平,關鍵的儀器設備達到了國家一流水平。

從1996年開始,高技術實驗室進行深化改革和加速建設,“九五”期間共新建20個高技術實驗室,其中1個在高新技術公司,其餘均建在市屬科研院所,包括:醫口:6個;農口:4個;環保、公共安全、新能源:3個;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7個。

1998年市科委發布了《北京高技術實驗室(研究中心)管理辦法》,對高技術實驗室實行新的領導體製和運行機製。實驗室按照“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運行機製,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製、首席專家責任製的新型領導體製,以及項目(課題)合同製、人員聘用製,固定編製與流動編製相結合,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新型人事製度和分配製度。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在4所大學、28個研究院所和4家高新技術公司共建立了39個高技術實驗室,市科技經費總投入約為2.6億元。實驗室已擁有一批先進的儀器設備,其中10萬元以上儀器設備有百餘套,具備了較好的實驗條件和環境。同時形成了一支由580多名學科(技術)帶頭人和科技骨幹為主的固定人員和140多名客座研究人員組成的科研隊伍,年承擔國家、部、市級科技計劃項目200餘項,其中國家級項目60多項。北京高技術實驗室取得了一批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培養和穩定了一批優秀科技人員;一些年輕的科技人員脫穎而出,成為本學科的學術帶頭人,為首都的發展不斷提供新的科技資源。

科技人員管理製度改革放活科技人員管理政策是科技體製改革的重要切入點。我國科技人員的管理長期以來是一次分配定終身,部門所有、單位所有,不能流動。同時,在單位內部實行“大鍋飯”,“鐵飯碗、鐵工資和鐵交椅”,嚴重地阻礙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為改變這種狀況,黨中央、國務院多次明確指出,改革科技人員管理製度,創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良好環境。並采取了一係列的改革措施,如鼓勵科技人員流動(有組織、自由)、技術職務聘任製、業餘兼職、保護知識產權等,逐步把科技人員管理從“單位人”變成“社會人”,實行新的人事製度、工資製度、分配製度、獎懲製度等。北京市根據國家的總體部署,對市屬科研機構實行係統優化組合、實行全員聘任製和實施科技新星計劃三項影響全局的改革工作。

(一)關於科研院所的係統優化組合

1.領導班子的優化。即形成以所長為核心的高效、協調,帶領全體人員改革奮進的領導班子。

2.組織結構的優化。即根據市場的需求和研究、開發、經營一體化的需求,設置內部結構。

3.人員結構的優化。即建立以選聘製、合同製為主要形式的新的用人製度和配套的分配製度,形成人員能進能出,工資上下浮動的新的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