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工業技術振興計劃為增強大中型骨幹企業的自主開發能力,加快科研與生產的緊密結合,以高科技的產業化和傳統產業的高技術化為目標,促進產品結構的調整,推動企業的技術進步,提高工業企業的經濟效益,1987年5月,市科委、市經委和市計委擬定了《北京市“工業技術振興計劃”綱要》。
工業技術振興計劃是一項工業技術開發與應用計劃,其目標是在5年左右的時間內,以10個重點改造和發展的行業為主,建立和發展100個科研生產聯合體,消化、開發和推廣1000項關鍵技術,研製和生產10000種適合國內外市場需要的新產品,概括為“十、百、千、萬”計劃。從1994年開始,工業技術振興計劃的實施,著重從企業競爭情報、工業設計、重大技術攻關和新產品開發、關鍵技術、品質控製和企業營銷戰略等環節入手,在百家企業中推動技術創新工程,使工業技術振興計劃的實施邁上新台階,在五個方麵取得可喜成效:工業振興計劃增強了企業的科技開發能力,推動了企業向技術創新主題目標的轉化;引導了企業的投資方向,促進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優化;培育了一批新產業生長點,增強經濟發展的後勁;取得一批重大成果,提高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顯示度;加快了傳統產業的改造,加速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1998年後,工業技術振興計劃停止實施。
(五)社會發展科技計劃為貫徹“科技工作麵向經濟建設的同時,要麵向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的方針,大力加強現代化城市建設技術的研究、開發、引進、消化和推廣,加強科技成果與城市建設工程的緊密結合,為把北京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首都作出貢獻,1988年開始實施“城市建設與城市管理科技發展計劃”(1995年改為“社會發展科技計劃”)。
該計劃的實施取得了很大成效:生態環境技術的開發應用在改善環境生態質量方麵發揮了顯著作用;圍繞城市建設的緊迫問題,攻克一批關鍵技術,保證了重大工程建設的順利實施;醫療防治技術繼續保持全國先進水平;城市計算機管理工程在城市現代化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西城區被列為國家級社會發展綜合試驗區。
(六)軟科學研究計劃為更新全社會的決策觀念,提高科學決策和科學管理水平、豐富民主集中製的內容和領導藝術,提高政府和企業的現代化管理水平,從1988年起,軟科學納入科技計劃並實施專門管理。軟科學研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豐富的科學內涵,十幾年來,軟科學研究緊緊圍繞首都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為深化改革、製定首都發展的有關政策法規,為資源的合理開發、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以及工農業技術改造等重大問題的決策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大批成果為政府的重大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七)科技重大項目計劃為克服原計劃體係的項目和課題規模小、力量分散、麵麵俱到,缺乏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的能力的弊病,集中力量解決北京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點和熱點問題,2001年開始實施科技重大項目計劃。科技重大項目按照項目目標、應用範圍以及組織工作的不同性質、特點,分為區域創新能力建設類、戰略高技術類、產業化類和社會公益應用類四種類型。
重大項目要符合首都科技發展和“首都二四八重大創新工程”建設的要求,具有明確的社會經濟目標和清晰的戰略定位,充分考慮與國家計劃項目、成果的銜接與配套,由市科委主任辦公會議討論立項決策。
市科委對科技重大項目運用了頂層設計、分層管理、滾動實施的管理模式。頂層設計是指,從首都經濟、社會的發展,科技創新及產業化的需求高度出發,按照各領域“十五”發展規劃的工作思路和總體部署,在外部環境和首都地區科技內部條件分析研究的基礎上,以正確的指導思想,對擬立項的項目主要目標、研發方向和實施措施等做出戰略性、係統性和全局性的謀劃。
分層管理包括兩個方麵的含義:一是將項目分解為課題,項目一般由依托單位協助市科委進行管理,課題由承擔單位具體實施;二是在不同部門管理職責分工上采取分層管理,委領導、有關綜合業務處室、專業處室及項目依托單位按照項目、課題的分層設置,執行不同的管理職能。滾動實施是在課題層次上,按照項目實施的進程,分步驟安排課題,滾動實施。
市屬技術開發型科研機構轉製開發型科研機構經過十多年的改革與發展,在科研開發、成果轉化等方麵取得了很大成績,進入國民經濟主戰場,創新能力和經濟實力都有較大提高,但尚未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局麵。因此1999年2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科技部等六部委《關於國家經貿委管理的十個國家局所屬科研機構管理體製改革的意見》,要求開發型科研機構整體轉製。這是科技係統組織結構的一次重大調整。
1999年11月3日北京市科委牽頭,首先會同有關綜合部門研究製訂了《關於市屬技術開發型科研院所轉製的意見》,明確指出:“科研院所可從實際情況出發,自主選擇轉製為企業、整體或部分進入企業或轉製為中介機構等方式”.共有67個市屬科研機構實行企業化轉製。其中北京機電研究院等63家院所轉為科技企業,北京市製藥工業研究所等4家院所進入企業。2000年1月10日,市科委召開轉製科研院所清產核資工作部署會。按照市國資局、市科委關於《北京市市屬科研院所企業化過程中國有資產管理實施細則》的規定,經市科委批準建立和認定的高技術實驗室,國家級、市級財政投資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研中試基地的資產,國家級、市級財政投資研製的重大科技成果,以及用於行業性服務的儀器設備不核定為企業資產。各轉製院所清產核資的有關報表經主管部門審核後,報市國資局審批後執行。到2000年底絕大部分院所完成了注冊登記工作。轉製工作進展順利。
(一)近二十年的科技體製改革為院所企業化轉製打下了基礎
近二十年,市屬院所主要圍繞建立科技經營機製,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加強科技與經濟實力建設,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使科技人員轉變了觀念,科研機構轉變了運行機製。科研機構麵向市場的活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大幅度提高,由單純科研型向科技經營型轉變取得重要進展。
據統計,科研院所來自市場的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已超過90%.另一方麵,這十多年,市政府采取了多種措施,增強科研院所的實力,奠定了較好的物質和經濟基礎。1990年開始,在市屬科研院所中共建立了54個中試基地,中試基地已累計投入資金3.59億元,其中市科委撥款1.6億元。從1986年開始,組織實施高技術實驗室計劃,已組建了39個高技術實驗室,市科技經費投入2.6億元。39個高技術實驗室(研究中心)中,其中29個建在市屬院所。據統計,市科委對轉製院所自1990年以來,除了每年撥付保留的事業費5000餘萬元以外,以科技項目、建立中試基地、高技術實驗室等形式,支持了2億5千萬元。通過多年的建設,市屬院所的固定資產(原值)已從1990年的7.2億元,增長到近30億元。據統計,市屬院所已創辦了各類經濟實體400多個,其中科技企業200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