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北京市科技體製改革重要事件(六)(1 / 3)

(一)實施“引擎行動”,促進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引擎行動”的核心,是力促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產業技術水平,使技術創新成為推動首都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強大動力引擎。

支持企業進行核心技術研發,為企業提供信息化服務,提高企業競爭力。市科委組織資源重點支持一批企業進行核心技術研發,使企業迅速掌握核心技術,駕馭市場能力大幅提升,在競爭中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為加快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2004年市科委開始啟動“企業E化ASP”(企業信息化工程)。強調研究產業發展模式,支持產業發展,拉動首都經濟。引導產業實現集群式發展,提出“以大帶小”的原則,在軟件和集成電路設計等重點領域,以大型軟件外包、芯片研發為突破口,通過組織實施一批關聯性強、輻射麵廣的科技項目,引導大中小企業進行功能重組和產業分工,形成有機和諧的“企業生態結構”,實現產業的集群式發展。支持企業建立基於標準的產業聯盟。針對企業單個實力小,尤其是國內市場日益開放,國際市場亟須開發,競爭格局發生重大變化,行業技術標準的作用凸顯的現狀,2004年,支持了由聯想集團倡導,長城、海信等30家著名電器製造商加盟的“閃聯”聯盟。2005年,引導並支持包括用友、神州數碼、東方通、中關村軟件等在內的23家軟件企業成立的“長風聯盟”.這種“聯合就是力量,標準就是紐帶”的發展模式,有助於從整體上提升企業競爭力,得到業界的讚同。支持基礎研究,促進研發與應用的結合。為給企業提供創新源泉,加強了應用基礎研究,並促進基礎研發成果的產業化,在基礎研究與應用的結合方麵進行積極探索。2005年,市科委會同市委組織部、市人事局、市農委等相關部門,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建立“北京農業育種基礎研究平台”,創造了支持基礎研究的新模式。通過多種人才和資源的集聚,打通了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之間的通道,通過建立利益分享與風險共擔的產學研合作新機製,促進基礎研究成果迅速實現產業化,並在市場上獲得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這種新研發模式的探索在國內業界產生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建設條件平台,促進資源共享。為使科技條件資源更好地為企業服務,實現資源共享,2004年市科委開始在全國率先提出並創建麵向市場、與孵化器結合的科技條件平台。科技條件平台的宗旨是把與研究、創新相關的科技條件要素,通過市場化和組織化的運作,打破圍牆,向社會和企業開放,實現共享。摸索出大學資源開放、行業資源集聚共享、專業孵化器整合創新等促進資源整合的不同方式。啟動了清華大學分析測試中心、軟件產業公共技術支撐體係、中關村生物技術孵化器、海銀科生物技術專業孵化器等平台建設的試點,在跨領域組合資源、提供服務方麵起到了重要的示範作用。

(二)實施“湧泉行動”,完善區域創新體係“湧泉行動”的核心,是促進以中關村為核心的城區創新要素和成果向郊區縣強力輻射,充分發揮科技資源的“溢出效應”,帶動區縣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積極促進城區科技資源和成果向郊區縣輻射。積極建立“農村科技服務港”,服務港一頭連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另一頭連通各類農村服務組織,實現了專家與農民專業技術合作組織的對接。通過城區科技資源向郊區縣的輻射,與市農委、順義區政府共建順義三高農業科技示範區,在石景山區建立數碼娛樂產業基地、在延慶縣建立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區域中心等,使區縣經濟在現有基礎上得到提升。

(三)推進“科技奧運行動”,全麵促進社會發展“科技奧運行動”的核心,是以科技助奧運,以奧運促科技。在科技直接服務奧運建設的同時,從首都市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借籌備奧運之機,利用科技手段推動首都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和社會全麵發展,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隨著奧運建設工程的啟動和推進,科技奧運工作全麵展開。“奧運綠色建築標準及評估體係研究”、“奧運改擴建、臨建場館及設施環保指南”、“興奮劑檢測芯片研究”、“奧運場館中央控製管理係統”、“高性能對地觀測小衛星技術與應用研究”等奧運項目的研發均取得進展,科技奧運建設已進入以項目為核心的全麵實施階段。

“一二三”實施以來,在科技創新、高新技術產業成長、區域創新環境改善等多方麵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科技對首都發展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加強。2004年,科技創新取得新的成果,北京地區在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獲獎成果中獲得62項,占獲獎項目總數的26.6%.其中,“‘星光’數字多媒體芯片”、“低碳鐵素體/珠光體鋼的超細晶強韌化與控製技術”等6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占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獎總數的60%;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13項,占國家自然科學獎總數的46%;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6項,占國家技術發明獎總數的30%.

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424.99億元,占全國成交總額近1/3.專利技術合同500項,成交額6.21億元,增長1倍。完成各類產權交易項目1788項,成交額93.66億元,增長5倍多。高新技術產業快速增長,2004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77.7億元,同比增長17.7%,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30%.其中,中關村園區高新技術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625.5億元,同比增長24.5%;生產總值760.9億元,同比增長22.4%,相當於當年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的17.8%.一批符合市場經濟運行機製要求,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群體的形成,為首都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