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培育和發展技術市場,建立健全公平、公開、公正的技術市場秩序,壯大技術交易中介組織、技術經紀人隊伍,增強和完善技術市場的供需調節和激勵功能。
四、為深化改革提供保障措施
1.逐步落實《決定》中關於資金保障的各項措施,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各地方財政科技經費的增長要高於財政收入的增長,並拿出專項改革經費,支持試點工作。有條件的地方可從所屬企業中按銷售額或營業額提取一定比例,建立科技發展基金;從基本建設計劃、技術改造計劃、技術引進計劃中安排一定經費,用於相關的技術創新工作。
大幅度提高科技貸款規模,對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和科研機構向企業轉化的改革實踐加大支持強度。為向企業轉化的科研機構和各類科技企業開辟社會集資、海外融資新渠道允許這些機構通過發行債券、股票或進入國際市場融資等方式籌集科技產業發展資金。
2.為鼓勵、扶持科研機構進入市場,對轉變為企業法人的科研機構,在“九五”期間可繼續保留研究所名稱,享受國家給予科研事業單位的各項政策,實行科研序列的職稱評聘製度。
在科研機構由事業法人向企業法人轉變的過程中,對其應繳納的營業稅、所得稅等,應通過財政返還的辦法給予扶持。對科研機構將一部分非經營性資產轉為經營性資產用於興辦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經有關部門批準,緩征或免征國有資產占用費。
3.按照以科技投入增量調整為杠杆推進改革的原則,對各類科研機構的現有事業費原則上可不再削減,或視具體情況探索更加有效的使用方法,以保證和加強科研機構對各項改革措施的承受能力。
4.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科研機構率先推行事業單位社會化保險製度,采取國家、單位和個人分擔的方式建立社會保險基金,並納入當地社會統籌;科研機構的部分事業費可以逐步轉成社會保險基金。對實行企業化管理或直接轉變成企業的機構,要製定專門措施解決科技人員的社會保險問題。
5.努力改善科技人員的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把解決日益突出的科技人員住房問題納入“安居工程”,在“安居工程”新建住房中劃出一定比例專門向科技人員分配或銷售;允許自籌資金新建住房的科研機構在土地和相關費用等方麵享受“安居工程”的政策。對做出過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要探索特殊的養老金計發辦法,研究製定醫療、住房等方麵的特殊政策。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和引導留居海外的科技人員回國工作,或以多種形式為祖國建設服務。
6.國家科委會同有關部門將陸續出台一係列推進改革的配套政策。各地要結合自身特點,製訂適合本地區的配套政策,係統研究和製定深化改革所必需的各項規章製度和政策措施;有條件的地方要敢於在一些政策方麵率先突破。要加強保護知識產權的立法和執法工作,解決機構轉變和人才流動過程中出現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科技體製改革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和長期、艱巨的任務,事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各地方必須切實加強領導,按照《國務院關於“九五”期間深化科技體製改革的決定》和本文件精神,精心設計新型科技體製和改革實施方案,認真組織實施。各地方在深化改革中要加強橫向交流,相互借鑒成功經驗,及時研究改革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在權限範圍內創造性地製定推進改革的政策和措施,激勵廣大科技人員積極投身科技體製改革事業,努力實現到本世紀末初步建立起新型科技體製的改革目標。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
(中發[1995]8號1995年5月6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量,是國家強盛的決定性因素。為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確保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必須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加速全社會的科技進步。為此,中共中央、國務院特作如下決定。
一、全麵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
(1)鄧小平同誌關於科技工作的一係列論述,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新時期科技工作的指導思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國務院製定了一係列科技工作的方針政策。
我國積極、全麵地推進科技體製改革,全方位、多渠道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在改革開放中形成了新時期科技發展的戰略部署,科技工作發生了曆史性的變化。科技體製正在向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科技自身發展規律的新體製轉變,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新機製正在形成。科技工作的戰略重點已轉向國民經濟建設,為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突出貢獻。取得了大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科技隊伍不斷壯大,科技實力顯著增強。全黨、全國人民對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認識不斷提高。
很多地方和部門實施了依靠科技振興經濟的發展戰略。國民經濟建設正逐步轉向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實踐證明,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科技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戰略部署是正確的,科技體製改革的實踐是成功的,科技工作的成效是顯著的。
從總體上看,我國已初步具備了支撐經濟和社會發展、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科技實力,為加速全社會科技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應該看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尚未得到全麵落實;在體製、機製以及思想觀念等方麵還存在許多阻礙科技與經濟結合的不利因素;多數企業還缺乏依靠科技進步的內在動力;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科技進步貢獻率較低;舊體製下形成的科技係統結構不合理、機構重複設置、力量分散的狀況依然存在;全社會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體係還未形成,投入過低的狀況尚未改觀。這些前進中的困難和問題,嚴重的製約著科技與經濟的發展,必須予以高度重視,認真加以解決。
(2)從現在起到21世紀中葉,是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目標的關鍵曆史時期。
這一時期,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必將對經濟、社會產生巨大推動作用,也將給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革命性的變化。科學技術實力已經成為決定國家綜合國力強弱和國際地位高低的重要因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將為科技進步創造更為有利的環境和條件,也將對科技進步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解決好產業結構不合理、技術水平落後、勞動生產率低、經濟增長質量不高等問題。
麵對國際經濟、科技競爭的嚴峻挑戰和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相對短缺的國情,加速國民經濟增長從外延型向效益型的戰略轉變已迫在眉睫。實現這一戰略轉變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大力解放和發展第一生產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切實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為此,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
(3)科教興國,是指全麵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