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科技體製改革重要政策文件(四)(1 / 3)

四、發展高技術及其產業

(13)高技術產業是國際經濟和科技競爭的重要陣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是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根本途徑。國家產業政策和發展規劃要把發展高技術產業擺到優先位置,在財稅、信貸和采購等政策上給予重點扶持。要努力提高國產高技術產品的性能、質量和市場競爭力,提高高技術產業的規模效益和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使一些高技術產業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大中型企業要與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密切結合,共同開發市場前景廣闊的高技術產品。鼓勵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創辦各種形式的高技術企業。民營科技企業是發展我國高技術產業的一支有生力量,要繼續鼓勵和引導其健康發展。

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培育和發展高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國家視其項目適當給予優惠政策。要建立良好的管理和運行機製,區內企業要率先建立現代企業製度。要重點塑造一批自主開發能力和市場競爭力較強、具有較大經濟規模、掌握知識產權、跨地區、跨行業的大型高技術企業或企業集團。

(14)高技術研究與開發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先導,是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源泉。

發展高技術要緊密結合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需要,把握世界高技術發展的趨勢,堅持有限目標,突出重點,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經濟競爭力、掌握知識產權、實現產業化作為主要目標。國家繼續組織實施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遴選一批重點課題,組織以中青年人才為骨幹的精銳隊伍,加強集成,協調攻關,力求取得重大突破和創新。

要在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海洋等重要領域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世界高技術的若幹重要領域占一席之地。

(15)要充分發揮高技術對發展國防事業,特別是對發展武器裝備的先導作用。加強國防科技的領先研究,集中力量,協同攻關,保證重點武器裝備研製。繼續全麵貫徹軍民結合的方針,注重發展軍民兩用技術,促進軍工技術向民用領域轉移。

五、推動社會發展領域的科技進步

(16)全麵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依靠科學技術,控製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和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要切實加強社會發展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抓好一批環境、生態、資源的保護、治理與綜合利用等示範性工程,建立一批以科技引導社會發展的綜合實驗區。

(17)在人口、資源、環境、醫藥衛生等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抓好一批綜合性、關鍵性的重大科技項目和研究開發基地。加強計劃生育、重大疾病診斷和防治的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加速建立新醫藥、中醫藥和醫療器械自主研究開發體係。到下世紀初,使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的發病率明顯降低。

加強國土資源、海洋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等科技問題的研究。堅持經濟、環境、社會效益相統一,實現環境保護和資源的永續利用。加強防災減災、社會安全、城市建設、勞動保護、文化和體育等領域的科技工作。建立食物和營養安全與質量檢查、監督體係。不斷提高全國人民的身體素質。大力開發、推廣清潔能源技術、清潔生產技術、汙染治理技術及其裝備。依靠科技進步,推動醫藥、環保、資源綜合利用、住宅、流通與社會服務等產業的發展。

六、切實加強基礎性研究

(18)基礎性研究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是科技與經濟發展的源泉和後盾,是新技術、新發明的先導,也是培養和造就科技人才的搖籃。基礎性研究的使命是探索自然界的規律、追求新的發現和發明、積累科學知識、創立新的學說,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理論和方法。

基礎性研究的重大突破,將帶動新興產業群的崛起,引起經濟和社會的重大變革。在當前一個時期,基礎性研究要把國家目標放在重要位置,把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動力作為中心任務,重點解決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問題,創立新的技術和方法。要注重發展新興帶頭學科、邊緣交叉學科和應用基礎學科。支持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合理結合,重視軟科學研究及應用。

(19)基礎性研究要按照“有所趕、有所不趕”的原則,瞄準國家目標和世界科學前沿,大膽探索、勇於創新,努力攀登科學高峰。根據國力、財力的可能,突出重點,選擇具有一定優勢、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帶動作用的課題,集中力量,重點攻克。國家繼續通過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性研究計劃以及各種專項基金,加強對基礎性研究的支持。

不斷增加投入,逐步提高基礎性研究經費占研究和開發經費的比例。基礎性研究要同人才培養有機結合。注重發揮高等學校在基礎性研究中的作用。鼓勵科研院所與高等學校的研究工作相互結合,研究人員和教學人員可相互兼職。

有應用前景的基礎性研究要與高技術研究、技術開發工作相銜接。重視支持科學家特別是優秀青年學科帶頭人自選課題的研究。創造學術民主的良好氛圍,鼓勵科學探索新的科學規律,創立新穎的學術觀點。

(20)加強科研基礎設施的建設。在現有國家重點科研機構、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建設一批開放的科研基地。努力提高科研儀器、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和自主研製開發能力。重視科技信息的有效利用和傳播,加強科技圖書、資料和數據庫的建設。要有計劃地建立全國科技信息資源傳輸的設施,建設連接全國科研機構、高等學校的科教信息網絡,實現科技信息共享和交流的現代化。

七、深化科技體製改革,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科技自身發展規律的新型科技體製

(21)科技體製改革是一場解放科技生產力的廣泛而深刻的革命。今後,深化科技體製改革的重點是,調整科技係統的結構,分流人才。

要真正從體製上解決科研機構重複設置、力量分散、科技與經濟脫節的狀況,加強企業技術開發力量,促進科技與經濟的有機結合。到本世紀末,要初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科技自身發展規律的新型科技體製。

形成布局合理的科技係統結構、富有活力的運行機製、全社會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體係和科學的研究院所管理製度。建立起包括企業技術開發機構、精幹的獨立科研機構、重點高等學校、農村技術服務體係、民營科技企業在內的全社會科技進步體係。各類科技力量合理配置,科學分工,優勢互補,有機結合。

(22)按照“穩住一頭,放開一片”的方針,優化科技係統結構,分流人才。要在深化經濟體製改革中,增強企業依靠科技進步的活力和動力。大中型企業要普遍建立、健全技術開發機構,與科研院所、高等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大力增強技術開發能力,逐步成為技術開發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