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科技體製改革重要政策文件(五)(1 / 3)

國務院關於“九五”期間深化科學技術體製改革的決定

(國發[1996]39號1996年9月15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1985年中共中央發布《關於科學技術體製改革的決定》以來,科技界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和成功實踐,開創了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大發展的新局麵,使原來單一、封閉的計劃管理體製被打破,科技與經濟脫節的狀況有所改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在科技運行中的作用逐步增強,多數技術開發型科研機構走上了按市場機製運行、麵向經濟建設、自主發展的道路,大部分科技力量以多種方式進入到經濟建設主戰場。

在科技體製改革中,充分反映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為了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目標而自覺地積極參與改革的愛國主義精神。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科技體製總體布局還有待完善,科技投入總量仍顯不足,科技資源配置不夠合理,科研機構設置重複、力量分散、專業和人才結構不合理的狀況還沒有很好解決,科技整體優勢和科技儲備尚需加強。

“九五”期間是我國全麵完成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部署的關鍵時期。為實現經濟體製和經濟增長方式的兩個根本性轉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技工作要更好地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為解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為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做出貢獻。根據199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中關於“深化科技體製改革”的精神,現就“九五”期間深化科技體製改革問題,作出以下決定。

一、主要目標“九五”期間深化科技體製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全麵貫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進一步落實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麵向經濟建設和努力攀登科學技術高峰的方針。

堅持在麵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主戰場、發展高技術和建立高新技術產業、加強基礎性研究三個層次上進行科技體製改革的戰略部署,按照“穩住一頭,放開一片”的原則,加強基礎性研究、應用研究、高技術研究和重大科技攻關活動,增加科技儲備,解決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重大、綜合、關鍵、迫切的技術問題,盡快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大多數研究開發機構直接進入市場,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大幅度地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效益,提高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科技水平。“九五”期間,要初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科技自身發展規律的科技體製。

形成科研、開發、生產、市場緊密結合的機製,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開發體係和以科研機構、高等學校為主的科學研究體係以及社會化的科技服務體係,提高科技在國民經濟中的貢獻率。科技體製改革以獨立科研機構特別是中央部門所屬科研機構為重點。高等學校所屬科研機構既有自身特點,又是整個科技體製改革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通過深化科技體製改革,促進科技資源合理優化配置,使科研機構形成合理布局;以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的需求為導向,充分調動科技人員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合理分流人才,各發揮其所長。科技體製改革要與經濟體製和其他方麵的改革同步、配套進行,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分類指導、因地製宜、不搞一刀切,積極穩妥地推進。

二、主要任務

(一)推動科研機構麵向經濟建設主戰場

1絕大多數科研機構要以經濟建設為主戰場,調整專業結構,為改造傳統產業、提高產品質量、發展民族工業、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增強綜合國力做貢獻。具備條件的科研機構可直接進入企業,成為企業的技術開發機構。

一些為行業服務的科研機構可通過實行會員製、股份製等形式,成為行業的技術開發機構。大部分技術開發和技術服務型機構,要創造條件實行企業化管理,以多種方式進入市場,在市場競爭中求發展。具有研究開發優勢並已形成自我發展能力或具備產業開發實力的科研機構,可以興辦企業或直接轉變成企業。這類企業可成為研究、開發、工程設計和生產銷售一體化的公司;也可以通過兼並、承包其他企業及科研機構轉變成企業集團,通過有償轉讓技術成果、承接技術開發項目、為社會提供專項技術服務等途徑,自主經營、自我發展。

具有係統、配套工程開發能力的科研機構可同企業密切結合,轉變成工程中心;也可自辦工程中心。綜合服務能力較強的科研機構可轉變成生產力促進中心或技術創新推廣中心等技術服務機構,實行企業化經營,麵向社會開展技術服務。中央部門所屬科研機構要積極主動地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在部門和地方的支持下,其中一部分可采取由部門與地方聯合、共管、共建的方式,成為區域科技研究開發中心。從事行業長遠性、綜合性研究的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的科技力量,要增強合作,加強行業共性、關鍵性技術的研究、開發,繼續為行業的發展服務。

2為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必須加強農業科研開發體係和技術推廣服務體係建設。優化農業科研機構的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結構,重視多學科、跨部門聯合攻關,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建立一批國家、行業和區域研究開發中心,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兩級重點農業科研體係。國家農業科研機構和重點農業大學要將主要力量用於基礎性研究及全國性重大應用研究開發工作,著重解決省、地農業科研機構不宜承擔的全局性、基礎性、關鍵性、方向性的重大科技問題。省、地農業科研機構應按照自然和經濟區劃,逐步發展成區域性農業研究開發中心,重點開展應用技術研究、科技成果的二次開發及轉化工作。各級農業科研機構都要在“穩住一頭”的同時,大力組織科技人員參加科技示範區、農業綜合開發、支柱產業基地建設、科技扶貧和各種科技服務工作。要促進農科教緊密結合,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水平和應用農業科學技術的能力,大力培養和穩定具有多種技能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全麵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切實健全、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係,穩定、完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增強其自身發展的實力。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要與農村各類服務組織合作,構成技農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科技服務網絡。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以自營方式或與種子公司、農資部門聯營的形式從事與其業務相近的經營活動,經營所得主要用於補貼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和技術人員的收入。

3企業要成為技術開發的主體。國有大中型企業要把建立企業技術創新機製、提高技術創新能力,作為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的重要內容。大中型企業和企業集團都應以市場為導向,逐步建立與科研機構、高等學校聯合等多種形式的技術開發機構。鼓勵開展群眾性的技術革新活動。增加技術開發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速度,努力開發新產品。扶持中小企業、鄉鎮企業與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建立長期穩定的協作關係。要繼續鼓勵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

(二)發展高技術,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高技術研究與開發是發展現代經濟的先導,是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源泉。要選擇一批對國民經濟發展有重大帶動作用、擁有一定基礎和優勢、能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的重大項目,采取競爭招標的方式,組織和推動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業,集中力量,聯合攻關。要穩住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隊伍,開發高技術成果,實現產業化,特別是要用於大中型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進一步推動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發展。要深化改革創造更好的環境,吸收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和大中型企業發展高技術產業,按照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的要求,加快改革步伐。鼓勵高等學校創辦符合高教改革方向的高技術校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