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
(中發[1999]14號1999年8月20日)
我國即將進入實施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的關鍵時期。在二十一世紀,把中國建設成為更加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肩負的偉大曆史使命。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及其產業迅猛發展,深刻影響著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麵。在以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為主要內容的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能否在高新技術及其產業領域占據一席之地已經成為競爭的焦點,成為維護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的命脈所在。我們既麵臨著嚴峻的挑戰,又擁有難得的機遇。新中國成立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科技體製改革取得明顯進展,廣大科技人員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但是,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科技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能力薄弱、高新技術產業化程度低,依然是製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障礙。我們必須按照黨的十五大提出的要求,“要充分估量未來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發展對綜合國力、社會經濟結構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響,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通過深化改革,從根本上形成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的體製和機製,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這既是解決我國經濟發展麵臨的深層問題、進一步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綜合國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緊迫要求,也是應對國際競爭、確保中華民族在新世紀立於不敗之地的戰略抉擇。
一、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推動社會生產力跨越式發展
1.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核心是全麵落實鄧小平同誌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高科技領域的一個突破,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等重要思想,從體製、機製、政策等各方麵,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把我國的科技實力變成現實的第一生產力,使我國的綜合國力迎頭趕上國際先進水平。技術創新,是指企業應用創新的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提高產品質量,開發生產新的產品,提供新的服務,占據市場並實現市場價值。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技術創新是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重要前提。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即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產業化,要從體製改革入手,激活現有科技資源,加強麵向市場的研究開發,大力推廣、應用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使科技成果迅速而有效地轉化為富有市場競爭力的商品;改造傳統產業,發展現有高新技術產業,形成一批由技術創新突破帶動的新興產業。在推進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的工作中,要把市場需求、社會需求和國家安全需求作為研究開發的基本出發點,強化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市場機製在配置科技資源、引導科技活動方麵的基礎性作用,推動大多數科技力量進入市場創新創業;要以改革為動力,深化經濟體製、科技體製、教育體製的配套改革,推進國家創新體係建設,為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產業化提供有效的體製保障。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必須擴大對外開放,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在競爭中獲得發展。要把自主研究開發與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相結合,防止低水平重複,注意技術的集成,促進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滲透,聯合攻關,實現在較高水平上的技術跨越,形成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必須堅持近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相結合,注重加強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和重大社會公益科研工作。
重大突破性創新要著眼於從基礎研究抓起,不斷形成新思想、新理論、新工藝,為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提供源泉,增強持續創新的能力。
2.加強對技術創新和高新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的方向和重點的宏觀引導。在充分運用市場機製的基礎上,正確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在我國有優勢、產業關聯度大、市場前景好以及有利於解決國民經濟重點、熱點、難點問題的技術和產業領域,優選一批重大項目,集中力量,協同攻關,取得突破。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關鍵技術的創新和推廣應用。加強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與傳統農業技術的結合,研究開發一大批關鍵技術,特別要在優良品種培育和節水農業兩大領域集中力量盡快實現新的突破,為我國農業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突出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自主創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在電子信息特別是集成電路設計與製造、網絡及通信、計算機及軟件、數字化電子產品等方麵,在生物技術及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有一定基礎的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加強技術創新,形成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競爭優勢的高新技術企業。
加速傳統產業的技術升級。注重電子信息等技術與傳統產業的嫁接,大力開發有利於開拓國內外市場和有競爭力的新產品,提高產品的質量檔次和技術附加值,開發和應用先進製造技術、工藝和裝備,大幅度提高國產技術裝備水平。提高服務業的知識含量。大力推動電子商務、遠程教育等新興服務業的發展,加快高新技術在金融、谘詢、貿易、文化等服務領域的應用與推廣,強化服務業的競爭能力。
加強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開發利用領域的技術創新。大力發展環保技術及其產業,加快清潔能源、清潔生產相關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加強災害監測、預報與防治相關技術的開發和推廣應用,依靠科技進步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發展軍民兩用技術。加快軍用技術向民用領域的轉移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注重發揮高新技術在科技強軍中的重要作用,軍民團結協作,為國家安全提供高科技支持。
二、深化體製改革,促進技術創新和高新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
3.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全麵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國有企業要把建立健全技術創新機製作為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的重要內容,要把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作為企業走出困境、發展壯大的關鍵措施,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加強技術研究開發和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切實把提高經濟效益轉到依靠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軌道上來。
大中型企業要建立健全企業技術中心,加速形成有利於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的有效運行機製。要加強崗位技術培訓,全麵提高勞動者素質,鼓勵職工廣泛開展技術發明、技術革新活動。積極創造條件,以多種方式吸引更多的優秀科技人員到企業工作,充分挖掘企業技術開發潛力。要麵向市場需求不斷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工藝,采用先進的經營管理方法和組織形式科學地組織生產、銷售和服務。
要加強企業與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的聯合協作。根據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原則,建立雙邊、多邊技術協作機製,通過相互兼職、培訓等形式,加強不同單位科技人員的交流。企業研究開發經費要有一定比例用於產學研合作。要強化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有效銜接,提高技術配套和自主開發能力。要促使企業主動增加科技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