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順承翰墨繪新圖——北京市新華書店宣武區店簡史(1 / 2)

宣武區位於北京城區西南,宣武門舊稱順承門。區內包括繁華的大柵欄商業區,不少老字號店鋪,遠近馳名。解放前,宣武門外有各省會館,名伶藝人也聚居這一帶。琉璃廠古舊書肆林立,是古都文化的搖籃。解放後,從廣安門到珠市口,形成了新興的商業區。新華書店宣武區店就座落在這條長街的中心菜市口。區內有前門飯店、惠中賓館、陶然亭公園、大觀園吸引著中外遊客。新中國建立的各種藝術院校、劇院,劇場也大多集中在這裏。

新華書店從在本區建立第一個門市部開始,到現在已經三十八年。三十八年來,全區書店網點由一處,發展到十二處;全店職工由五人,發展到一百七十七人。由於區店體製機構幾次變動,曲折發展,直到近幾年來才拓展了新局麵。

(一)

宣武區最早的新華書店門市部,是在1950年9月,由北京分店在騾馬市大街84號原建業書局地址建立的騾馬市大街門市部,於19月8日開始營業,當時隻有五名職工,主任宋玉江。1958年6月12日,成立宣武區店,隸屬北京市店領導,地址在騾馬市大街52號。李子良任經理。轄有四個門市部:菜市口綜合門市部、大柵欄門市部、騾馬市科技門市部、騾馬市少兒門市部。同年6月26日,下放宣武區,由區政府領導。1963年1月31日,收歸市店領導。1965年2月15日,撤銷崇文、宣武兩區店,精簡合並,成立南城區店,隸屬崇文區政府領導,地址在前門大街59號。原兩區店所屬門市,劃歸崇文區店,經理李子良。在此以前,1958年陳富被宣武區團委評為青年紅旗手。1960年李春蓮曾出席了北京市文教群英會。

“文革”期間,1972年4月1日,撤銷南城區店,分別恢複崇文、宣武兩個區店。宣武區店除機關服務部外,厲有大柵欄、菜市口、永安路三個門市部,當時在前門飯店還設立書亭。與此同時,在旅館、街道開展了租書業務,推動百貨商店代銷圖書。

(二)

1977年9月5日,宣武區店建成四層新樓,共一千二百六十平方米,地址在廣安門大街8號,李子良、牛同起、劉雪琴先後任黨支部書記。李子良、馮立生(代)、王福增、牛同起先後任經理。

粉碎“四人幫”以後,宣武區店認真抓了各項整頓工作,恢複服務項目,改善服務態度,提高發行質量,開展社會主義勞動競賽,文明售書,禮貌服務。1981年4月1日,東城區店與崇文區店合並,成立東城崇文區店。原崇文區店所屬前門綜合、前門科技、標準計量、少兒讀物、音樂戲劇和天橋共六個門市部,劃歸宣武區店領導。1984年11月,永安路門市部經過改建,建成為標準計量書店。在1985年6月,舉辦了全國標準計量圖書展銷。1985年11月,在全市開展的百日流動售書中,宣武區店菜市口門市部組織職工到北京監獄流動售書。監獄負責同誌說:“書店同誌到監獄來賣書,體現了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對改造犯人的關心。你們以實際行動幫助犯人成為遵紀守法的新人,成為有一定知識、技能的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犯人們激動地說:“知識的天使,歡迎您再來!”

(三)

宣武區店機關服務部在長期發行工作中,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計,積極為改革、開放,搞活和兩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他們重視調查研究,不斷改進工作,保證發行質量,全麵推行預訂,加強科學管理,主動熱情服務,受到各單位的好評。

從1981年以來,機關服務部根據圖書品種增多,單位選書計對性強的新情況、新特點,為了開拓機關服務工作的新局麵,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調整勞動組織,實行專業分工責任製。設置外勤、科技、課本、圖書館供應、內勤五個組,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突出外勤發行員工作重點:了解社會動態、了解讀者需要,結合出書情況,配合中心工作,開展圖書征訂。其次,為書找讀者,抓好普遍征訂,對口征訂。普遍征訂在於“廣”,對口征訂在於“深”,根據每種書的內容、讀者對象,采取不同方式的征訂。再次,建立健全各項手續製度,把管理責任落實到小組,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在保證發行質量的前提下,促進各項經濟指標的完成。1982年完成銷售一百三十萬元,1988年完成銷雋一百七十萬元。1982年勞動生產率人均為五萬三千八百元,1988年人均達到十萬元。總之,宣武區店機關服務部的特點,正如北京財貿學院的評價:一是一貫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貴在一貫和認真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二是快,急需的教材有專人聯係,專人取送,保證了教學需要:三是管理科學化,有條不紊,對科研、教學、館藏,起了很大作用,1981年以來,機關服務部曾經多次被宣武區文化局、北京市出版局評為先進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