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厲害的對手,須先露出自己的弱點,以鬆懈其戒心。
十一、利用對方的優越感取勝
故意露出破綻,驕敵之心,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次甲、乙議論是道德還是金錢重要,乙故意設下驕兵之計,采取欲擒故縱的方法一擊致勝。
甲:在你麵前有道德和金錢,隻能兩者擇一,你選擇什麼?
乙:我選擇金錢。
甲:我選擇道德。
乙:是的,誰缺什麼就選擇什麼?
據一位助選專家說,通常有許多候選人在發現情勢不妙時,便立刻采取“實彈擊”的戰略,亦即攜帶一家老少挨家挨戶向選民作淚眼攻勢,據說十分有效。一般人對“哀求”的感情相當的脆弱。因為當他人有求於你時,無形中也造成了自己的優越感,一旦優越感被激起來了,便會毫無意識地答應了對方的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巧妙運用這種說服技巧,會收到相當的成效,例如,對一個難以說服,並且又不便道破他的不是的人,便可以降低姿態對他說:
“你不妨站在我的立場,替我想想看,”話中的含意無非是說:
“如果你處在我的立場上,是否還這般冷酷?”
在隱約中指責對方的無情,但因為你是以謙卑的態度相對,這就提升了對方的優越感。至於其中的細節問題,此時已不是問題了,於是乎他便輕易地上了你的圈套。
當然,我們也應該時時刻刻確保自己處於心理上的優勢,這是說服技巧的一大原則。但偶爾以哀兵的姿態使自己居於劣勢,以引出對方的讓步,也未嚐不可。
這種技巧萬不可使用得太過頻繁,因為一個人若反複多次使用同樣的技倆,會讓人覺得你是在演戲,而不上你的當。所以太過卑屈的人不會使人產生信賴感,即在於此。
※讓對方感覺是一種哀求,以動搖他的心。
十二、引用名言讓眾人信服
有時候斷章取義地引經據典,為我所用,能製造幽默,活躍氣氛。
北齊時,有個博士在國學中講課,當他講到:“孔子弟子達者有72人。”
有位姓石的學生問道:“達者有72人,幾人已著冠(成年)?幾人未著冠?”
博士說:“經傳無文。”
姓石的說:“先生難道不知道孔子弟子著冠30人,未著冠的有42人嗎?”
博士問:“根據什麼而知?”
石說:“《論語》上說:‘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豈不是72人?”博士無以應對。
我們平常如果聽到“誠如各位所知的”這句話時,即使所言我們不曾聽過,或是初次聽過,也會裝出聽過的樣子。
在報紙雜誌的書評中,若有知名的權威人士讚賞某一本書,多數人也會肯定這是一本好書。也許這本書出自一位默默無聞的年輕作家之手,但隻要一經某著名人士的推薦,此書的銷路必定很好。
凡此皆屬於一種錯覺。人們常會在無意之中,將被推薦的書與推薦者的權威聯想在一起,這是應用心理學的原理:所以,具有說服技巧的人,便經常引用名人名言或著作來證實自己所言的價值。
但是在使用這種技巧時,也必須小心。例如電視中的廣告,必須考慮到商品的性質,否則便會產生反效果,現在我們舉失敗的例子。
某廠商在電視上推出健康酒的廣告,一般人隻要一聽說是健康酒,便會與中藥聯想一起,可是這一廣告為何又會失敗呢?原來他們認為“漢方”這一字眼太過於老舊,於是便引用些新鮮的字眼,甚至強調現代化的設備或注重衛生等,但卻忽略了一般消費者對於中藥有著根深蒂固的安全感和信賴感,這時你提出這些所謂的現代化設備等作為廣告詞,也難以衝淡消費者原來對中藥所持有的態度與看法。所以,你必須要考慮到對方的期待與對方的弱點,以對症下藥,否則難免失敗。
譬如公司的小職員所說的話,很少會為上司所采用,但若能引用“曾經得過諾貝爾獎的F博士說過……”,上司則必定加以考慮,而使情況改觀。
※引用名人的話來加重自己說話的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