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裏,誰孤立誰就會失敗;失敗了還要堅持孤立,那這個人就是個徹底的失敗者了。在這個現代社會的大舞台中,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是微不足道的,而善於合作;則是你不可或缺的重要途經。
喬治馬秋·阿丹說:“幫助別人往上爬的人,會爬得最高。”這句格言的意思是再明白不過了,能幫助別人往上爬的人,肯定有幾點能力。一是他站得比受幫助的人要穩,要高,說明其自身素質很好;二是一直幫助別人往上爬的人定會善於與人合作,而沒有人不願意和幫助自己的人合作;三是他有領袖能力,他要一直幫助別人往上爬,至少他能為別人指明方向,引導別人向前,向更高一步發展,否則那就會幫倒忙了。再往深處想一想,人人都願意和他合作,團結合作的力量肯定比自己單打獨鬥強,加上他自己較強的自身素質,這人肯定是能夠成功的。
1 1>2的道理許多人都懂,可一旦具體實施,就不一定做得到了,要麼不努力去找人合作,要麼不善於與人合作。總之,真正理解並很好地運用這個公式並能深刻理解這道題的人不常見。你沒必要獨自一個人去實現你的夢想,也不應當這樣。
一個叫瑞凡的小孩子跟小夥伴在廢棄的鐵軌上單獨行走,看誰走得最遠。結果瑞凡和朋友隻走了幾步就都跌了下來。
後來,瑞凡跟他的朋友分別在兩條鐵軌上手牽著手一起走,他們便可以不停地走下去而不會跌倒。這就是互幫互助的“合作精神”。如果你幫助其他人獲得他們需要的事物,你也能因而得到想要的事物,而且幫助得愈多,得到的愈多。
每個人都不是三頭六臂,你個人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力;你在此方麵是天才,可能在彼方向卻近於弱智;你在此領域呼風喚雨,卻可能在彼領域寸步難行。
一個巴掌拍不響,眾人拾柴火焰高。
一般而言,大凡古今中外的事業有成者,往往都是團結合作的好手;都是能將他人的聰明才智“集合”起來的高手;都是能將合作者的潛能充分調動、發揮的能手。漢高祖劉邦在平定天下、設宴款待群臣時很有感慨地說:“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之外,朕不如張良。治國、愛民,蕭何能有萬全計策,朕不如蕭何。統帥百萬大軍,百戰百勝,是韓信的專長,朕也甘拜下風。但是,朕懂得與這三位天下人傑合作,所以朕能得到天下。反觀項羽,連唯一的賢臣範增都團結不了,這才是他步入垓下逆境的根本原因。”
有人問:“我也想與人合作,但就是合作不了,什麼原因呢?”
第一,與自己的私心太強有關。合作需要人的無私,需要利益共享。有些人的私心太強,什麼利益都想自己獨吞(或占大頭),凡涉及名利之事都想自己優先,都想將他人排斥在外,自己一點小虧都不肯吃;有些人的功利主義色彩太強,對合作者采取實用主義的態度,用到他人時,什麼都好商量,不用他人時,則采取將人一腳踢開、理都不理的態度。一個人若是對合作者采取這樣的態度,那麼是永遠合作不好的,而且合作不久也會馬上散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