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隻不過瞪了你一眼,這樣極小的仇恨也要報複——睚眥必報的人,心胸狹窄,免不了處處樹敵,自己把自己置人一個四麵楚歌的困境。
莎士比亞有一句名言:不要因為你的敵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熾熱得燒傷自己。縱覽古今中外,大凡胸懷大誌,目光高遠的仁人誌士,無不是以大度為懷,置區區小利於不顧。而那些鼠肚雞腸,競小爭微,片言隻語也耿耿於懷的人,沒有一個是成就大事業的人,沒有一個是有出息的人。
在待人處世中,度量直接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否能和諧發展。人與人之間經常會發生矛盾,有的是由於認識水平的不同,有的是由於一時的誤解造成的。如果我們能夠有寬容的度量,以諒解的態度去對待別人,就可以贏得時間,使矛盾得到緩和,反之,如果度量不大,那麼即使為了芝麻點大的小事,相互之間也會斤斤計較,爭吵不休,結果是傷害了感情,影響了友誼。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各自走著自己的人生之路,熙熙攘攘,難免有碰撞,即使心地最和善的人也難免有傷別人的心的時候。朋友背叛了我們,父母責罵了我們,或愛人離開了我們,都會使我們的心靈受到傷害。
古人說“有容德乃大”,又說“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能載物”。從社會生活實踐來看,寬容大度確實是人在實際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素質。做人要胸襟寬廣,要有寬容平和之心,這不僅是一種魅力,更是社會成功的一種要素。
一個睚眥必報的人,對周圍人戒備森嚴,心胸狹窄,處處提防,他不可能有真正的夥伴和朋友,隻會使自己陷入孤獨和無助中;而寬宏大量,與人為善,寬容待人,能主動為他人著想,肯關心和幫助別人的人,則討人喜歡,易於被人接納,受人尊重,具有魅力,因而能更多地體驗成功的喜悅。
冤冤相報撫平不了心中的傷痕,它隻能將傷害者和被傷害者捆綁在無休止的怨恨戰車上。聖雄甘地說得好:倘若我們大家都把“以眼還眼”式的正義作為生活準則,那麼全世界的人恐怕就要都變成瞎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學家雷侯德·列布赫也說過這樣一句格言:“我們最終必須與我們的仇敵和解,以免我們雙方都死於仇恨的惡性循環之中。”
在同一聯盟內部,寬恕是消除內部矛盾的有效方法;對誌趣相投的群體來說,唯有不斷地寬恕,才能取得事業上的共同成功。
寬容是征服他人的最佳武器
袁紹進攻曹操時,令陳琳寫了三篇檄文。陳琳才思敏捷,斐然成章,在檄文中,不但把曹操本人臭罵一頓,而且罵到曹操的父親、祖父的頭上。曹操當時很惱怒,氣得全身冒火。不久,袁紹兵敗,陳琳也落到了曹操的手裏,一般人認為,曹操這下不殺陳琳難解心頭之恨。然而,曹操並沒有這樣做。他喜歡陳琳的才華,不但沒有殺他,反而拋棄前嫌,委以重任。這使陳琳很感動,後來為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
在美國曆史上,恐怕再沒有誰受到的責難、怨恨和陷害比亞伯拉罕·林肯多的了。但是根據那些傳記中的記載,林肯卻“從來不以他自己的好惡來批判別人”。如果一個以前曾經羞辱過他的人,或者是對他個人有不敬的人,卻是某個位置的最佳人選,林肯還是會讓他去擔任那個職務,就像他會派任他朋友去做這件事一樣……而且,他也從來沒有因為某人是他的敵人,或者因為他不喜歡某個人,而解除那個人的職務。很多被林肯委任而居於高位的人,以前都曾批評或是羞辱過他——比方像麥克裏蘭,愛德華·史丹頓和蔡,斯等。但林肯相信:“沒有人會因為他做了什麼而被歌頌,或者因為他做了什麼或沒有做什麼而被黜。”因為所有的人都受條件、情況、環境、教育、生活習慣和遺傳的影響,使他們成為現在這個樣子,將來也永遠是這個樣子。
一個人如果心胸狹窄,總是從自私的角度去看問題,是無法得到他人的支持與擁護。想要有魅力的年輕人要力戒為人褊狹,主張寬容他人,因為隻有這樣,才能贏得人心。毫無疑問,寬容不僅是習慣,也是一種品德,是年輕人應該養成有助於成功的習慣之一,是年輕人成大事所必備的德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