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睚眥必報的人(2 / 2)

中國人注重“德”,一個人有“德”才會服人。有才無德,這樣的人也許可逞一時之勢,卻不能把握曆史的方向,最終還是會被時間所摒棄。正是本著中華的這種“德”而行,多少中華名士,都是用他們身上的美德征服了世人,用他們寬容征服了世界。

寬容的人能以德服人,一個人的品德往往就是一種寬容。能容忍的人,決定了他在別人心目中的位置,而人們在選擇自己所追隨的目標時,也往往是以“德”字為標準的。

糊塗有利,較真無益

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然而,正是因為其難上加難,能否由聰明轉入糊塗,便成了大智與大愚的分水嶺。

呂蒙正在宋太宗、宋真宗時三次任宰相。他為人處世有一個特點:不喜歡把人家的過失記在心裏。他剛任宰相不久,上朝時,有一個官員在簾子後麵指著他對別人說:“這個無名小子也配當宰相嗎?”呂蒙正假裝沒有聽見,就走了過去。

有些官員為呂蒙正感到憤憤不平,要求查問這個人的名字和擔任什麼官職,呂蒙正急忙阻止了他們。

退朝以後,有個官員的心情還是平靜不下來,後悔當時沒有及時查問清楚。呂蒙正卻對他說:“如果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麼我可能一輩子都忘不,掉。寧可糊塗一點,不去查問他,這對我有什麼損失呢?”

北宋名相富弼年輕時,曾遇到過這樣一件事,有人告訴他:“某某罵你。”富弼說:“恐怕是罵別人吧。”這人又說:“叫著你的名字罵的,怎麼是罵別人呢?”富弼說:“恐怕是罵與我同名字的人吧。”後來,那位罵他的人,聽到此事後,自己慚愧得不得了。明明被人罵卻認為與自己毫無關係,並使對手自動“投降”,這可說是“糊塗術”之極致了。富弼後來能當上宰相,恐怕與他這種高超的“形圓”處世藝術很有關係。

糊塗之理正是一種隨方就圓、遊刃有餘的人生智慧。水自漂流雲自閑,花自零落樹自眠。於狹窄處,退一步,糊塗一事,得一人生寬境;遇崎嶇時,讓三分,糊塗一時,開一人生坦途。於是,糊塗成了人生的潤滑劑,智者抽身來,抽身去,出世、人世,均通達無礙了。

糊塗是一種大智,縱目可及三千裏,才能忍得閑氣小辱,才能食苦若飴,從中得到滋養;糊塗是一種大智,能容納天地,才能不為利急,不為名躁,左右逢源,進退有據;糊塗是一種大智,是一種能看破世事,也能看破自己的大智。給自己一個假麵,又不怕丟失自己。

西方有位智者說,如果大街上有人罵他,他連頭都不會回,因為他根本不想知道罵他的人是誰。因為人生如此短暫和寶貴,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為這種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費時間呢?這位智者的“糊塗功”的確修煉得頗有城府了,知道該幹什麼和不該幹什麼;知道什麼事情應該認真,什麼事情可以不屑一顧。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經過長期的磨煉。如果我們明確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認真,可以敷衍了事,我們就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全力以赴認真地去做該做的事,這樣我們成功的機會和希望就會大大增加;與此同時,由於我們變得寬宏大量,人們也會樂於同我們交往,我們的人脈就會更加健康順暢,事業亦伴隨他人的幫襯與扶持穩步走向成功。在享受友情、親情的同時,體驗著成功的快感,實乃人生的一大幸事。

第三章 思路決定你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