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駢集山中聽法,於是陞座告眾曰:“來。諸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從遠來,一會於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懺悔。”眾胡跪。
【校注】
“悔”下,真樸本、金陵本有“品”。
廣、韶:指廣州和韶州。
洎:指到、及。
駢集:指聚集。
山:指南華山。
“事”,大穀本作“性”。
“性”,《徑山藏》、增上本作“事”。
“自行”,金陵本作“其行”。
胡跪:指胡人之跪拜方式。《講記》:“佛教說跪有兩種:兩膝著地叫作長跪,右膝著地、左膝不著地叫作胡跪。原因胡人所行跪敬之禮,就是右膝著地,所以稱為胡跪。”
自性五分法身香:指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箋注》:“五分法身者,以五種功德法而成佛身也。”《解義》:“雲何為香?如衣本無香,因花薰染故香,法香亦爾。”《講座》:“什麼是‘自性五分法身香’呢?一般寺廟傳戒,隻是說‘五分法身香’就行了,而六祖卻處處強調‘自性’。要知道,法身就是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本體,也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自性。要想證到這個法身,必須具備‘五分’。”
懺悔:指認識過錯而悔改不犯。《解義》:“人自無始以來,流浪生死,輪回六道,所造四重、五逆、十惡等罪,無邊無量。一根造業,一根受報;六根造業,六根受報。大慈世尊以教人懺悔為入道不二法門,誠以前罪集結,無明覆蓋,何能悟入?即前罪已除,後罪又生,與不除等,所以能懺尤貴能悔。”《講記》:“懺悔,佛教說有多種,現舉三種來談:一、作法懺悔,準於佛陀律製,說明自己罪咎,不敢有所覆藏。二、取相懺悔,又名觀相懺悔,觀得十二種相,罪自消滅。三、無生懺悔,又名觀無生懺悔,以無念之念而念實相,觀諸罪體無生。‘作法’與‘取相’兩種是屬事懺,‘無生’一種則屬理懺。”《講座》:“懺悔就是在佛麵前懺悔自己的罪孽。懺悔一般分為事懺悔和理懺悔。事懺悔,是在一定的時間,有一定的儀軌,對某些具體的事,在佛前進行懺悔。理懺悔,是以佛法的道理來懺悔自己的罪惡,其中最重要的兩個理是因果和一切法空。”
【釋義】
當時,惠能大師看見廣州、韶州以及四方士庶大眾,全都聚集到南華山中來聽法要,於是就升座告訴大眾道:“過來。諸位善知識。此修道成佛之事必須從自性中做起,在一切時中每一個念頭都要自我淨化內心,自我修行,從而見到自己的法身,見到自己心中的佛性,自己度化自己,自己給自己受戒。如果你們能夠識得這個道理,才不枉費到我這裏來。既然你們都已經從很遠的地方,一同來到聚會於此地,也是大家共同有緣。現在你們可以各自胡跪,我先為你們傳授自性五分法身香,然後再傳授無相懺悔。”大眾全都胡跪。
【原文】
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妬、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善知識。此香各自內熏,莫向外覓。”
【校注】
“妬”,金陵本作“妒”。下同。
“瞋”,真樸本作“嗔”。
矜恤:指憐憫撫恤。
案《講座》:“五分包括戒定慧在內。戒定慧是就‘因’而說的,你要得成佛的‘果’嗎,就必須有成佛的‘因’。但佛門戒與一般人的戒不一樣,一般人守戒是很勉強的,如在某師父那裏受了戒,因而不敢違犯。而佛所守的卻是‘自性戒’。因為就自己的本性而言,是不能做壞事的,守戒的力量來自於自己,所作所為自然而然就合於戒律。而一般人守戒,總感到那個戒是一種外在的權威力量,不敢不守。所以六祖在這兒傳的‘自性戒’是指成佛以後那個非常圓滿的戒。為什麼說‘圓滿’呢?因為根本不需要守外麵的什麼東西,自己的本性自然而然就是清淨有律的。現在叫你守戒,無非是要把你法身中本具的那個戒引發出來。你暫時還做不到,那就隻好去‘守’,然後慢慢地,就可以把法身中的自性戒的‘風格’引發出來,你也就自由自在了。明白了自性戒,那自性定,自性慧也就‘亦複如是’了,要想得到佛的法身,就必須具備戒定慧這三種功德。”
攀緣:指攀取緣慮。
“沉”,《頻伽藏》、增上本、大穀本、金陵本作“沈”。
多聞:指多聞教法而受持也。
和光:指和光同塵。老子《道德經》:“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接物:指待人接物。
案《講記》:“度生要深入廣大人群中,和其光、同其塵的打成一片,人群才能受你教化。但要特別注意的,在和光同塵中,務須始終保持自己的德行,決不與之同流合汙。”
“熏”,真樸本、金陵本作“薰”。
內熏:指於心內熏修佛道。《箋注》:“內熏者,眾生心內有本覺之真如,熏習無明,使以妄心厭生死之苦,求涅槃之樂,名內熏。佛菩薩之教法及自己之修行,名外熏。”
案《講座》:“解脫,當然是指解脫於生死苦海。說簡單形象一點,就是精神上自在灑脫。怎樣才能得到解脫這個最終的結果呢?就是因為得到了解脫知見,也就是得到了關於解脫的智慧。說到底,就是開悟,就是見道。開悟了,自然就得到解脫,解脫是果,解脫知見是得到解脫的智慧。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五分合起來,就是佛的法身。”
【釋義】
惠能說道:“第一是戒香:就是在自心之中,沒有是非、善惡、嫉妒、貪瞋、劫害等惡念,名叫戒香。第二是定香:就是看到各種善惡境界相狀的時候,自心不被擾亂,名叫定香。第三是慧香:就是自心沒有障礙,恒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作各種惡業;雖然修持各種善業,但心不執著於修善,尊敬長輩、顧念晚輩,憐恤孤獨貧困之人,名叫慧香。第四是解脫香:就是自心沒有任何攀緣妄念,不思善惡,自在無有障礙,名叫解脫香。第五是解脫知見香:就是自心既沒有任何攀緣善惡妄念,又不能沉守空寂,而必須廣博學識、多聞教法,識知自己本心,通達諸佛法理,和光接物,沒有我、人之分別,直至無上菩提,真性沒有變易,名叫解脫知見香。諸位善知識。此五種自性法身香,都要各自於內心熏修,切莫向心外尋求。”
【原文】
“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銷滅,永不複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誑染,從前所有惡業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銷滅,永不複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妬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妬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銷滅,永不複起。’善知識。已上是為無相懺悔。”
【校注】
無相懺悔:指不執著於任何事相之懺悔。
三業:指身、口、意所造善惡之業。《箋注》:“三業者:一、身業,身所作;二、口業,口所說;三、意業,意所思。”
“我”,大穀本無。
案《講記》:“無相懺悔本屬理懺,當觀罪性本空。無相懺悔既是無相,還談什麼懺悔?既有三業可滅,又有三業清淨,怎可說為無相?行者真心誠意的洗淨內心罪惡,不再受諸惡行所染,不再為境之所迷惑,諸相皆無,不是無相懺悔是什麼?懺悔雖名無相,但懺悔時,不得不藉言行,亦即應本懺悔行儀。”
惡業:指身、口、意所造之不善業。《箋注》:“乖於理而行,名惡。作身、口、意之三事,名業。”
“銷”,真樸本、金陵本作“消”。下同。
案《講座》:“什麼是‘無相懺悔’呢?懺悔當然應該,但是必須懂得一切法空的道理,這樣來懺悔,才有力,才徹底,才能得到解脫。畏於因果,你才會去懺悔,明白了禮義,你才會誠懇地懺悔。有的人問,既然講一切法空,倒底還有沒有因果呢?我認為,正是因為一切法空,所以才有因果;如果一切法不空,那反而破壞了因果的必然。譬如一粒種子,如果它本性不空,那就完了,它永遠都是一粒種子,就不會發芽、開花、結果。如果這粒種子風吹不進,水浸不進,那又怎能生長呢?所以,這粒種子必須性空,才能有所變化,才能發芽、開花、結果。要知道,懂得一切法空的道理,你作無相懺悔,這個懺悔就幹淨徹底,你就會知道原來並沒有什麼東西叫煩惱,也沒有什麼東西叫罪惡。”
【釋義】
“現在給你們傳授無相懺悔,以便滅除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罪業,從而獲得身、口、意三業清淨。諸位善知識。各自跟隨我的話一同說道:‘弟子等。從以前心念、現在心念以及後來心念,念念不被愚癡迷惑染著,從前所有的惡業愚癡迷惑等罪全都懺悔,希望這些罪業一時全都銷滅,永遠不再恢複生起。弟子等。從以前心念、現在心念以及後來心念,念念不被慢欺誑染著,從前所有的惡業慢欺誑等罪全都懺悔,希望這些罪業一時全都銷滅,永遠不再恢複生起。弟子等。從以前心念、現在心念以及後來心念,念念不被嫉恨妒忌染著,從前所有的惡業嫉恨妒忌等罪全都懺悔,希望這些罪業一時全都銷滅,永遠不再恢複生起。’諸位善知識。以上就是無相懺悔。”
【原文】
“雲何名懺?雲何名悔?懺者,懺其前,從前所有惡業愚迷、誑、嫉妬等罪悉皆盡懺,永不複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誑、嫉妬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複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凡夫愚迷,隻知懺其前,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不滅,後過又生。前既不滅,後過複又生,何名懺悔?”
【校注】
案《講座》:“懺,是對過去所犯的錯誤坦白承認,作自我檢查;悔,是發心以後不再犯那些錯誤,作自我的保證。兩者合起來,檢查加保證就是懺悔。”
案《講記》:“真正懺悔,應從內心懺起,否則,懺悔雖不無利益,但要懺除罪根很難。當知種種罪惡,皆從心起,如心不清淨,怎能不再造諸惡業?每個修此懺悔法門,理當從心懺起。”《講座》:“把自己的罪惡放在因果上,放在一切法空上進行懺悔,就是有的放矢,對症下藥,也才能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隻有這樣,你才能把那些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的東西放得下,也才能真正地進行懺悔。不然,口是心非,懺而不悔,悔而不改,改而不淨,這樣的懺悔有什麼作用呢?”
【釋義】
“什麼叫作懺?什麼叫作悔?懺,指懺摩以前的罪業,以前所有惡業愚癡迷惑、慢欺誑、嫉恨妒忌等罪全都懺悔,永遠不再恢複生起,這就是叫作懺;悔,指悔改以後的過錯,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癡迷惑、慢欺誑、嫉恨妒忌等罪,現在已經覺察醒悟,全都永遠斷除,更不會複起發作,這就叫作悔;故合稱為懺悔。凡夫愚癡迷惑,隻知道懺其以前的罪業,不知道悔其以後的過錯。由於不能夠悔改,以致之前的罪業不能滅除,使得之後的過錯又再生起。之前的罪業既然不能夠滅除,之後的過錯又再生起,這又怎麼能夠叫作懺悔呢?”
【原文】
“善知識。既懺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各須用心正聽:‘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善知識。大家豈不道‘眾生無邊誓願度’,恁麼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妬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又‘煩惱無邊誓願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又‘無上佛道誓願成’,既常能下心,行於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願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