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迷人的雪域高原(1 / 1)

“唵嘛呢班咪哄、唵嘛呢班咪哄……”

一個個表情肅穆,身披紅色袈裟的藏族喇嘛盤腿打坐,在尊尊鑲金的佛像前神情專注地誦念經文,這是記者在雲南迪慶自治州中甸縣歸化寺裏見到的一幕。

透過嫋嫋升起的香火煙霧,我們仿佛又看到了賀老總當年在該寺與八大僧人會談的情景。60年前的4月29日,賀龍、任弼時、王震、肖克指揮的紅二、六軍團,從雲南麗江渡金沙江翻雅哈雪山到達中甸之後,曾在這個縣城集結了14天。當時,該地所有的藏族群眾都躲進了深山,唯有歸化寺的一些喇嘛緊閉寺門,尚未逃走。賀龍率領部隊在中甸縣城住下後,一麵通知部隊對群眾秋毫不犯,一麵派人對歸化寺進行保護。寺院八大僧人派夏那古瓦為代表試探紅軍態度,夏那古瓦到紅軍指揮部後,受到了賀龍等領導的熱誠款待。5月2日,賀龍總指揮率40多人來到歸化寺,與8大僧人進行了親切交談,使寺院僧人消除了對紅軍的誤會。賀龍還以自己的名義將“興盛番族中旬歸化寺存”的綢匾贈給了歸化寺,同時還送了一對精製的大瓷花瓶和其它禮物。眾僧在了解紅軍北上抗日的主張和目睹紅軍的嚴明紀律後十分感動。他們主動將多餘的糧食拿出來,使紅軍順利地籌集到了10餘萬斤青稞及耗牛、紅糖、粉絲、豬肉等和其它一些物資,為翻越大雪山奠定了較好的物質基礎。後來,紅軍離開中甸時,寺院僧眾還依依不舍。賀龍當年寫下的題詞,至今還被該院的喇嘛完好地保存著。

“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宣傳隊。”藏民出身的迪慶自治州州委書記格桑頓珠告訴我們:當年紅軍在中甸集結,通過藏民地區翻越幾座大雪山,其意義是十分重大的。迪慶地區的藏民正是因為賀龍領導的部隊從中甸經過,才第一次認識了紅軍,才對賀龍同誌有了深厚感情。當年紅軍長征,由於三大主力勝利彙合,使中國革命形勢為之改觀。紅軍打出了天下,迎來了全中國的解放,迪慶地區的藏族人民也砸碎了農奴製的枷鎖。1957年,迪慶在平叛勝利後成立了藏族自治州,首府設在中甸縣。從那以後的近40年來,迪慶地區各方麵的發展也比較快。以首府中甸縣為例,該縣5萬多人,工農業產值達2億多元。而人均800餘元的收入,使得這裏的藏民腰包已不象以往那麼寒酸。縣城之地,還處處可見富裕了的藏民修了嶄新的住房,開設了各種商店和旅館。中甸縣城的高樓大廈不多,但城區的設施完善:程控電話、卡接OK、錄像放映、複印打印等現代文明的產物,在此處亦隨處可見。想想中甸藏民從封建農奴製一下過度到現代文明飛躍發展的今天,便不能不令人感歎其變化之快之大。

迪慶蘊藏著巨大的開發潛力。在中甸賓館,我們見到一張張貼得十分引人注目的宣傳資料,上麵介紹了中甸縣的幾個著名景點,其中有世界著名的大峽穀——虎跳峽,此處曾是數年前長江漂流熱點的起源點;有晶瑩剔透的“白水台”,被人稱為“仙人遺址”;有被譽為“高原明珠”的湖泊——碧塔海及10多個景色迷人的高山湖泊。迪慶報社的司機王師傅及青年記者李向勇,曾帶我們到離縣城很近的納西海自然保護點作了一次遊覽,那一片數萬畝大的草地,無數的牛羊及遍地盛開的各種野花,真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迪慶州的開發前景除了旅遊業外,更有著許多的礦藏、畜牧業、野生資源等物產優勢。該州2.6萬多平方公裏的土地僅有人口32萬多,每平方公裏僅14人,地大物博的概念在此可得到充分體現。中甸地名又素有“藏珠露寶”之稱。該州森林覆蓋率很高,僅中旬縣就有林地581萬畝,森林蓄積量10340萬立方米,在沿途的公路上,我們時常碰到拖運木材的車輛,上裝的木材直徑大都有腳盆大,其價格每立方米才30元。

中旬地名在藏文中又叫建塘,意思為酋長之地。該地區在地理上處於雪域高原之上,在中甸縣,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山有7座。迪慶州內的德欽縣,更有一座著名的梅裏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峰高達6740米,曾有中、日、英、美等4個國家的運動員攀登過該峰,卻均告失敗。由於雪山大,高原的氣候反複無常。在中甸,我們到達的時候是6月23日,內地此時已是夏日炎炎,這裏卻見賓館及各辦公室內還有電爐設置,人們還在圍著爐子烤火。設若內地為盛夏所苦的人們,能到此處避暑,必會覺得如進了神仙地界!

中甸,一個美麗而又迷人的地方。當年紅二、六軍團在此過雪山留下過光榮傳統;而今,這裏的藏民正用自己的雙手,將雪域高原上的這顆明珠建設得更加璀璨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