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蝗蟲的防與養(1 / 3)

蝗蟲又名蚱蜢、草螟,蚱螞,螞蚱。

特征:通常為綠色、褐色或黑色,頭大,觸角短;前胸背板堅硬,像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兩側,中、後胸愈合不能活動。腳達,尤其後腿的肌肉強勁有力,外骨骼堅硬,使它成為跳躍專家,脛骨還有尖銳的鋸刺,是有效的防衛武器,產卵器沒有明顯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別。食性:喜歡吃肥厚的葉子,如甘藷、空心菜等變態:不完全變態。

蝗蟲

蝗蟲的外形觀察

雌性大(40-50mm)、雄性較小(30-40mm),身體分為頭、胸、腹3部分。

(1)頭部

卵圓形,外骨骼愈合成頭殼,頭殼的上方為鈍圓形的頭頂,前方為略成方形的額,額的下方是一橫置長方形的唇基,額的兩側為頰。

複眼1對,卵圓形,棕褐色,位於頭部兩側。用放大鏡觀察複眼的表麵,可見由許多六角形的小眼鑲嵌呈蜂巢狀構造。

單眼3隻,淺黃色,一個位於額的中部,其餘兩個分別在兩複眼內側的上方。

觸角1對,由第2對附肢演變成(第1、3對附肢退化)。位於複眼的內側前方;細長呈絲狀,由柄節、梗節和鞭節構成,鞭節又分為許多亞節。

口器咀嚼式,由頭部的三對附肢和上唇、舌所構成(普通動物學269頁)。

(1)上唇:一片,連接唇基之下,覆蓋口器的前方;

(2)上顎:(大顎)1對,第4對附肢演變成,位於頰的下方,以解剖針沿頰下縫插入,使縫間聯係分離,即可取出上顎。上顎具切齒部和臼齒部,強大而堅硬,呈棕褐色,左右並不對稱;

(3)下顎:(小顎)1對,第5對附肢演變成,位於上顎之後,用鑷子緊鑷基部扯下,可見其基部有一軸節,中部有一莖節,外側有瓣狀外顎葉和內側具銳齒的內顎葉,旁邊的細小負顎須節上有一根5節的下(小)顎須;

(4)下唇:1對,第6對附肢演變成,左右愈合為一片,位於下顎之後,其基部為一彎月形的後頦,前接一片狀的前頦(頦),兩側有一對3節的下唇須,前頦前沿有1對側唇舌;

(5)舌:1個,位於口腔中央,卵圓形,基部具一小柄;舌的表麵有若幹幾丁質齒突。

(2)胸部

以略收縮的膜質頸與頭部相連,由前胸、中胸和後胸3節組成。

外骨骼每一胸節由4塊骨板組成,即位於背麵的背板、兩側的側板和腹麵的腹板。

(1)背板前胸背板發達,馬鞍形,向兩側和後方延伸;中、後胸背板常被前胸背板後緣遮蓋,方形,分為若幹小骨片;

(2)側板前胸側板位於背板下方前端,退化為小三角形骨片;中、後胸側板發達,又由側溝劃分成前側片和後側片;

(3)腹板前胸腹板長方形,中央一橫弧線和一鉤狀腹板突;中、後胸腹板合成一塊,分為若幹骨片。

足:各胸節均著生一對分節的足,由基節、轉節、腿節、脛節、跗節和前跗節構成。跗節又分為3節,其中第一節較長,形成3個假分節;前跗節包括1對爪和爪間一中墊。後足腿節粗壯,適於跳躍,稱為跳躍足;前、中足皆為步行足。

翅中胸背方著生1對革質、狹長的複翅(前翅);後胸有1對扇狀的膜翅(後翅),翅脈明顯,休息時褶迭藏於複翅下。中、後胸側板前緣各有氣門1對。

(3)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