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每個人在成長的時候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而處理好這些也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經考驗。有的時候父母以為孩子很難,但其實並沒有他們想象的那麼難。所以當父母的不必為孩子操太多的心,尤其在經濟上,多讓他們自己處理,相信他們自己的處理能力。這樣既鍛煉孩子,也可以讓自己過得輕鬆一些。
作為擁有孩子的人,我們想在經濟上支持自己的兒女,這固然沒有錯,但不必非為了兒女而忽視自己。我們不妨在自己和兒女之間劃分一個20%與80%的比例,把20%的精力用在自己身上,給兒女們80%,這樣既不會讓兒女們感到太多束縛,又可以讓我們自己有個安祥、幸福的生活。
在為人父母以後,最睿智的想法是我們要像愛自己的兒女一樣愛我們自己!這是因為,愛兒女和愛我們自己一樣,都是為了家庭。
作為愛自己的人,我們一刻也不要忘記,我們的生活也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我們無論給兒女什麼,都不如給他們一個快樂的家庭、一對健康的父母更讓他們感到高興的。既然我們也是家庭的一部分,那麼對自己好,不也正是對家庭好嗎?
這些大道理可能誰都懂,但到了做的時候卻可能不太容易做到。說實話,畢竟是自己的兒女,想不牽掛是假的,但若轉念一想,我們如果太過牽掛,於己無利,於兒女也無益啊!還不如減去幾分對孩子的牽念,增加幾分對自己的關心,這樣自己舒心,孩子們高興,親友們也輕鬆,如此,何樂而不為呢?
理財公式:“儲蓄=收入-支出”
與“支出=收入-儲蓄”“儲蓄=收入-支出”與“支出=收入-儲蓄”是兩個有關於我們日常理財的公式,乍一看可能看不出有什麼區別,不都是收入、支出和儲蓄之間的關係嘛!但事實上這兩者之間卻有著巨大的差別,它們反映出兩種不同的理財觀念。而我們具體執行哪一個公式,其理財結果可能就完全不同。
讓我們先看第一個公式,“儲蓄=收入-支出”,這可能正是我們絕大多數人所在執行的日常理財公式,這種行為的主要做法就是在每月取得工薪收入後,先不考慮儲蓄,也不考慮理財目標,而是先用來花,在滿足了各種支出的需要後,如果仍有剩餘,就存起來作為儲蓄,也就是說用剩餘的收入作為儲蓄。
這個公式所反映出來的是沒有計劃的、盲目的支出儲蓄觀,缺乏“強製儲蓄”的思想。通常采取這種方式的人,每月的儲蓄額可能會很少,甚至為零或者負數,相應地,其理財結果也會較差。
因為,如果我們在拿到工資後,先考慮消費,而這時有錢在手,我們就不免在除了基本的吃喝等費用外,還大量購買自己喜歡的各種物品,而且經常產生衝動性消費,就是隨心所欲的、沒有計劃地購物。隻要是自己喜歡的東西我們就買,而不是憑是否有用、是否需要,這種做法的結果往往是東西買回家以後才發現這種東西對自己根本就一點用處也沒有。
而由於“收入有限,欲望無窮”,在先保證消費的前提下,儲蓄往往最後都變成了“零”,甚至是負數。而當我們一旦遇到自己必需的大額支出時,如醫療、購房等,就會立馬“傻眼”,因為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儲蓄賬戶可能連要支出的零頭都不夠。
在深圳工作的小楚月收入5000元,在一起畢業的同學裏他這個收入應該算高的了。但工作三年來,小楚居然一分錢都沒攢下,這令同學們非常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