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小楚為何這樣,小楚回答說:“自從第一個月發工資以後,自己漸漸覺得“牛”了起來,想想5000塊對於剛出校門的我是多大一筆數目啊!於是又是買衣服,又是出去旅遊。當然有的時候也想著要存錢,但想想自己一個月有5000塊這麼多,少存個800、1000的也不算什麼,結果到了月底才發現,居然一分錢都沒剩下。於是我就安慰自己,這個月沒存沒關係,下個月開始也不遲,但誰知第二個月還是這種情況。就這樣我花錢變得越來越大手大腳。外出逛街時,朋友們見我總是輕鬆刷卡,很羨慕。看著朋友羨慕的眼神,令我感覺很爽。但誰知道這三年下來,我卻連個應急的錢都沒存下。”
小楚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前者的弊端,而後者——“支出=收入-儲蓄”則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種理財結果。
“支出=收入-儲蓄”反映出來的是有計劃、有打算的支出儲蓄觀,這無疑是一種正確的理財觀。它的具體做法是,在取得工薪收入後,先計劃好需要儲蓄多少錢以用於自己日後的必須支出,做好未雨綢繆。然後把剩下的部分再用於日常支出,甚至是不必要的消費。當然,用於儲蓄的資金數量應該是適當的、有計劃的,不能因為過度地追求儲蓄而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
今年35歲的王女士在一家國際知名企業工作,從事辦公室管理,月收入8000元左右。工作了10年,現在王女士在北京三環有住房一套,80平方米,市價約200萬,貸款已差不多付清;又擁有股票基金市值約10萬元,定期存款20萬元,活期存款5萬元,並買了一輛20萬的轎車。
王女士的身家讓一起畢業的同學姐妹們詫異不已,紛紛向她請教持家的經驗。王女士表示其實她也沒有什麼特殊的竅門,隻是懂得合理分配自己的收入而已。工資拿到手肯定要先保障自己的日常生活,但在此之外王女士便不再做計劃外的支出了。她給自己製定一個每月存款數額,將要存的錢悉數存入銀行或者進行投資,剩餘的錢再用於其他支出。如果當月沒有其他支出,那麼剩下的錢還要存起來,而如果當月有超過預計的支出,就從銀行取出一點,但再過一個月一定要記得補上,由此慢慢地就積攢了一大筆資金。而同時由於王女士又懂一點投資,將積攢的錢大多數用來投資,由此身家就多了起來。
由此我們可以看見,“儲蓄=收入-支出”與“支出=收入-儲蓄”雖然看似相同,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財方法,它們包含著各自不同的理財理念,而我們日常具體選擇哪一個,所做的工作不一樣,結果就肯定也不一樣。選擇前者,雖然看似逍遙自在,卻降低了抵抗未知風險的能力;而選擇後者的人,一般都能攢下一筆數目可觀的儲蓄,為以後的生活中較好地實現自己的各種目標打下基礎。
開支80%,打理剩下20%的小錢
當我們看電視看到理財的講座,當我們和同事聊天聊到理財的話題,我們很多人無不抱怨“無財可理”,抑或還有人會說“等我有錢了,再考慮理財的事情不遲”。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在廣州開發區某機械公司上班的小彬就是屬於我們經常說“無財可理”的那種人。但小彬自己可不這麼想,幾年來,他通過積少成多,終於把小錢變成了一筆不小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