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為什麼我們掙的錢總不夠花(4)(1 / 2)

2006年剛從大學畢業來廣州上班的時候,小彬每個月的收入隻有1500元,但由於住在公司無需住宿費用,因此扣除餐費和日常生活費之外,每個月還能夠結餘下來至少四五百元。開始的時候,小彬並沒想過這四五百元能做什麼,於是就讓這每個月結餘下來的錢,都靜靜躺在自己的工資卡上“睡覺”。

2008年,小彬換了一份工作,工資也比之前翻了一翻。這次每個月的基本結餘能夠達到1000元左右了。而由於在公司負責職工薪酬的工作,小彬需要經常同銀行打交道,於是他就想:“我每月可以存下的工資就這麼點,就沒有什麼方法能讓這些錢的收益比存款利息好一點嗎?”

通過銀行理財人員的建議,小彬將工資結餘部分以購買基金、股票、期權等方式分散投資了出去。而由於小彬本身也對投資越來越感興趣,研究得越來越深入。經過這三四年的堅持,到了今年,他的賬戶餘額已經超過10萬元了。

其實理財並不是有錢人的專利,我們普通老百姓隻要日常多加注意,也是可以實現理財的目標的。投資學有句話叫“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假如我們的錢本來就不多,那我們不就更需要學會合理地理財嗎?

小錢在哪裏?有很多人會這樣問。這裏我們不妨采用0.8的理財方式找一找,假如我們不把所有的開支都消費掉,而是省下其中的20%來,看一看我們的日常生活質量會不會有大幅度下降,答案應該是不會的,固然節約下了20%或許會使我們一些需求得不到滿足,但我們不妨看一看那些需求是不是原本就是可有可無的呢?

試著去往那20%不必需的消費處找一找,是不是不找不知道,一找嚇一跳呢?不知不覺在我們手中隨意流出的,其實大部分都是我們平時不太注意的小錢。它可能是我們逛街逛累了的一根哈根達斯,也可能是我們周末無聊消遣用的一張電影票,亦或者是我們已經吃得很飽了的飯後甜點。如果我們把這些不必需的小錢全都集中起來,那麼也不失為一筆“巨款”啊!

大錢與小錢的最大差別,其實就在於理財方式的選擇上。錢越少,能夠選擇的方式越有限。舉例來說,當我們手中有1000元想要進行投資時,能夠選擇的就是門檻低的低收益理財,比如儲蓄和國債;但如果我們手中有了10萬元,那麼可供選擇的理財方式就多了許多。所以,錢少的時候,理財反而不易。而相反,因為錢本來就很少,會讓我們產生花掉也沒有大礙的想法,因此隻有控製自己,先將小錢積累起來,你才有可能把小錢變大錢。同時,我們也不能因為嫌小錢投資賺得太少而放棄,要知道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當我們沒有大錢用來投資時,先用小錢來練習自己的投資技巧,而等到有一天大錢來臨了,我們的投資掌控能力肯定也已經相當出色了。

對於小錢的理財,我們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不要急著將每次收到的小錢花出去,給自己的支出劃出一個20%的儲蓄線,一旦有了可花可不花的小錢,就可以先將它存到那20%的儲蓄線裏麵。這樣,既能有效地量化我們的儲蓄目標,控製衝動性消費,又能讓我們的小錢顯得不至於太“小”,理起財來,才更有動力。

對於我們大多數上班族來說,每月工資除了日常開支外,可能所剩無幾,用於理財似乎微不足道。因此隻有牢牢把握20%和80%的分配紅線,才能擺脫月光的尷尬局麵,更好地實現理財目標,為我們未來的生活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不要幾高一低,理財要懂得黃金分割

當我們有了錢,可以進行理財的時候,有的人卻開始為投資方式太多而發愁了。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理財結構,那麼對於資金充足的人來說,不啻於守著一屋子的財寶卻沒有鎖,隻能眼睜睜看著資產被市場一點點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