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懂得理財的人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資產狀況出現“幾高一低”的情況。總結起來就是:汽車、房產等固定資產很多,而現金、活期存款等流動資產卻遠遠低於家庭平均月開支。
這種理財狀況的問題在於,流動資產是應付我們日常支出的。現在一個資深白領也好,一個菜鳥上班族也罷,突然之間失去工作,在目前市場競爭這麼激烈的情況下,半年一年找不到工作也是常有的事。因此我們在日常就必須留夠一段時間的生活費用。這既是標準,也是原則。而如果這一段時間我們真的突然沒工作了,保證家裏日常的花銷應該是沒問題的。而如果現金、活期存款等資產低於家庭一段時間的必需開支的話,我們就應該覺得這是不安全的。
趙女士五十多歲,她現在到處在打聽一支股票什麼時候能夠複牌。朋友問她為什麼這麼急,她說她的丈夫病了,需要動手術,但家裏沒這麼多現錢,股票倒是有不少,但醫院又不能收股票,因此需要把股票賣了,然後去給他付手術費。但是這股票卻遲遲不能夠複牌,真叫她不知該如何是好。最後沒辦法她隻有低價轉讓了將來留給孩子的一套房子,才解了燃眉之急。
趙女士的例子不禁讓我們想到,我們對於突發事件的準備是如此得差。這很好理解,畢竟我們誰也不願在過著好好的日子卻總去往壞處想。但一旦突發事件真的來臨,而我們又確實沒有做好應對準備,那就不免要做出一番漏脯充饑的無奈舉動了。
所以說家裏的資產,從理財角度講,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應該是匹配的,要充分考慮到流動性,就是說我們一旦要用錢的時候,是一定要有現錢可以用的。而這個流動資產和固定資產的匹配比率又該是多少呢?我們不妨用20%對80%的比例進行黃金分割,保證我們的流動資產和固定資產具有一個2∶8的比例。
在財務管理學中,分析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權益類資產的比重。權益類資產一般存在高風險,要定期去分析企業的權益類資產的變現情況。在企業整體的資產中,有百分之多少放在固定收益類的產品中,百分之多少放在權益類的資產裏麵,百分之多少放在實物資產裏麵是非常重要的。
同樣,我們日常的家庭理財其實就是一個資產配置的過程。我們要把錢分配到不同的地方。所謂理財,說簡單一點就是我們要把不同的錢放到不同的籃子裏麵,存款就是存款,房產就是房產,保險就是保險,而有更多的閑錢我們還能拿來炒股票。
但請記住,我們分配資產的方式一定不能讓流動資產少於20%,如果我們發現其少於20%的話,那就要在某些地方注意一下,是不是要讓一些固定資產開始變現了。實際上我們對突發狀況未雨綢繆,甚至杞人憂天都是應該的。很多人不習慣把錢拿在手裏,是覺得這樣沒有安全感,但實際卻是應該反過來。假如要求我們迅速拿出現金而我們手中的房產股票無法變現,那才是沒有安全感!
當然,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錢能生錢,並且越多越好。我們把自己的投資預留出空間來,將錢更多地放到高回報的領域,這固然沒錯。然而我們還有日常的消費。從本質上講就是節省消費,用剩下的錢去投資,以錢生錢,這是理財的核心和本質。但如果我們為了多點回報而一分錢不拿出來上保險,那投資也是不可能有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