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為什麼我們會在無心之中得罪人(1)(1 / 3)

罪人——0.8的表達技巧更受歡迎

佛曰:“口說一句好話,如口出蓮花;口說一句壞話,如口吐毒蛇。”我們會看到這樣的人,他心如菩薩,卻處處在言語上給人難堪而且渾不自知,到頭來卻弄得四處不討好,這就是不會表達的緣故。學會0.8的表達技巧,我們雖不想圓滑世故,但也想和他人相處得更融洽一些。

人人都愛你適度的熱情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說過:“熱情,不小心的時候是一個自焚的火焰。”印度大文豪泰戈爾也說過:“熱情,就像是鼓滿船帆的風。沒有風,帆船就不能航行;但風太大,有時卻會把船帆吹斷。”

在北京坐過出租的朋友都了解,現在北京的“的哥”們都十分地熱情,為了使乘客在乘車的過程中不會感到無聊,與乘客聊天便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現象,美其名曰侃大山。有的“的哥”就比較會侃,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找一些有趣的小段子,把客人逗得開懷大笑,自然客人很高興乘坐他的車。但有的“的哥”就有點熱情過度了,天南海北,雲山霧罩,話題沒完沒了。或許客人比較喜歡安靜,但他們卻一直放著“歡快”得不得了的音樂。這樣自然就會給對方一種無形的壓力,巴不得快些到目的地,以後誓死不坐他的車了。

熱情應該說是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一種行為。然而,凡事都需要把握一個“度”,過猶不及隻會適得其反。

一位老板想招聘一名化妝品專櫃營業員。他讓兩位候選人在相鄰的櫃台先試營業一天,根據營業額的多少確定最後人選。

一位先生先走進了漂亮的張小姐的店。張小姐立刻滿臉堆笑,極其熱情地迎上前去,向顧客介紹各種產品的價格和特點,然後又不由分說拉起顧客的手就塗上了她介紹的那種產品。結果很多人被她的熱情嚇住了,以為她是一定要把東西賣給自己,趕快逃之夭夭了。

然而,當有的人來到相貌平平的楊小姐店裏時,楊小姐隻是微笑著靜立在一旁,等顧客有問題要詢問時才從容地一一作答,這種輕鬆的氣氛讓客人感到非常舒服。最後有的人甚至買了原來張小姐曾介紹的產品,滿意而去。

張小姐付出了無比的熱情,但收獲的卻是客人的逃之夭夭;而楊小姐懂得把握熱情的分寸,所以輕鬆地拿到了工作。

張小姐和楊小姐付出的同樣是熱情,但達到的結果卻不相同。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不考慮對方的心理狀況,投入過度的熱情,反而會讓人感到困擾。所謂施情者強人所難,受情者尷尬不堪。

其實“熱情”的服務並不代表最恰當的服務。比如有些顧客去藥店買一些“特殊”的藥,本來就是很難為情的事,不願意讓別人知道自己得了什麼樣的病。若營業員忽略了顧客的隱私權與心理感受,熱情地為顧客介紹這個藥的主治病症,而這些正是顧客最不情願在大庭廣眾之下提及的,當然會退避三舍了。這時候我們不妨將熱情打個8折,收斂20%,那樣反而能收到百分之百的效果。

熱情適度了,會沁人心脾,過了度,便失去了真誠。所以,對於熱情這一把火,我們一定要把握好限度,否則溫暖立刻就會變成高溫,弄不好會灼傷人的。

適度奉承可以取悅人,過度的奉承則適得其反

法國作家拉羅什福科曾說過:“奉承是一枚依靠我們的虛榮才得以流通的偽幣。”奉承這個詞本身是具有貶義色彩的。

但我們大可不必一聽到“奉承”二字,就嗤之以鼻,一看到奉承別人的人,就不屑一顧。其實出於無奈也好,敷衍也罷,在不喪失人格與道德底線的前提下,適度地捧捧他人,拍拍他人的馬屁,這並不為過。

我們的奉承一定要看好對象,因為並不是人人都會因收到奉承的好話就飄飄然的。比如,一些比較明智的企業老總,他們眼裏好下屬的標準並不是能不能說漂亮話、會不會逢迎上司的,而是對企業的忠誠度和工作的效率。如果員工隻是樂於溜須拍馬,而不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質和對企業的忠誠,就很容易因奉承失度而拍到馬腿上了。

王會明來到公司已經七年了,但一直也沒有得到升遷,因為他平時本來就吊兒郎當,對工作馬馬虎虎,態度就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而這些,他的每屆頂頭上司都看在眼裏。

最近他的上司又換人了,換來了對他的情況不太了解的盧長林。王會明知道如果他再得不到提升,可能就再也沒有機會了,於是想趁著盧經理還不熟悉他的情況時,努一把力。但他的努力方向並不是努力工作,而是要和新來的頂頭上司搞好關係。他覺得,多奉承上司幾句,讓他對自己印象好一點,為自己以後升遷也能攢下不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