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先生,您有沒有發現,這款零件價格爭執的焦點其實都落在一個關鍵部位上,有沒有辦法讓這個部位簡單點呢?如果能在設計上予以簡化,我想漲不漲價根本就不是問題。”年輕人語氣輕緩,陳述著自己的建議。
“你們加工這部位很困難嗎?”老朱持懷疑態度。
年輕人再一次笑了:“我就知道您會這樣問的,所以我把我們加工新產品的工具都帶來了。我可以演示比較給您看,證明價格的焦點就在這個部位的加工上。”
隨後,年輕人將放在門外的工具帶了進來。經過他的現場演示和老朱的觀察比較,討論的結果就是如果按現有設計和加工要求做,新產品執行老產品價格,供應商確實會賠本。
老朱看過他的演示後馬上找到公司領導,把幾個零件擺在他們麵前,提出了自己的技改建議。領導對他的建議非常滿意,拍板通過。困擾老朱許久的問題就這麼解決了。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就應該多聽取不同人的意見,在社交場合就更是如此。每個人都有傾訴欲望。在彼此地位對等的時候,如果在這種談話中,我們總是一個人一直滔滔如高山瀑布,永不停止地傾瀉著,那對方就沒有說話的機會,完全是我們說他人聽了。這樣我們肯定不會受人歡迎,甚至可能會被別人恥笑。
世界著名的記者麥迪遜說:“不肯留神去聽別人說話,是不受人歡迎的第一表現。”就像幾個人聚在一起講述故事,甲一個一個地講了好幾個了,乙和丙誰不都是嘴癢癢的,也想來講述一兩個。可是,甲隻管滔滔不絕地一個一個講下去,使乙和丙想講而沒有機會講。我們試想一下,乙和丙的心裏一定不好受。因為他們自己沒有說話的機會,專門聽甲的講話,自然會沒有精神聽下去,談話也隻好不歡而散了。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說:“傾聽是我們對任何人的一種至高的恭維。”英國心理學家傑克·伍德說:“很少人能拒絕接受專心注意、傾聽所包含的讚美。”因此與人交談,注意傾聽別人的講話,則會更顯示出我們的涵養和高貴。
說話不是說給自己聽,而是說給別人聽。所以,不能隻顧自己說話,而忽視別人的感受。如果不聽別人的反饋,不給別人說話的機會,即使你說的再好聽也全是廢話。
禍出於嘴癢難止,益得於語言的適度
古希臘有句諺語說:“學會控製自己的嘴巴是人類最重要的美德。”在人體器官中,最難調教的莫過於嘴了。一張嘴,分管了人生中的兩件大事:一是吃;二是說。有的人會因為貪吃從而導致病從口入;而有的人會因為“愛說”從而導致禍從口出,這一入一出,嘴的弱點一覽無餘。
韓非子在《說難》中得出的結論是:“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處在可能被懷疑或是不該發表意見的處境中,即使再正確的話也不能隨意開口講。人們向來就不乏說話能力,但是對說話分寸與後果的考慮卻不多,逢人遇事張口即來,不分場合地點,不分對象情境,實在是讓人汗顏。
一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全家高興極了。滿月的時候,主人把孩子抱出來給客人看,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於是叫客人對孩子品評一番。一個客人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於是得到主人一番感謝。另一個客人說:“這孩子將來怕是要當大官的!”於是又收回幾句主人的恭維話。接著一個客人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頓時激起眾人大怒,得到大家一頓痛打。
其實,無論說這個孩子發財還是說他做官,都無非是客套話,具體能不能實現,誰都沒有把握;而最後一個客人說的卻是實話,因為人總是要死的。但為什麼最後一個客人說了實話卻落得個被暴打的下場呢?那就是他說話欠考慮了。
我們在日常的交談中,每說一句話之前,都應該先仔細考慮一下我們要說的話是否合適,不要口無遮攔,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給其他人造成不快。
小何和小趙平時愛開玩笑。幾天沒有見,一見麵一個就說:“你還沒有‘死’呀?”對方也不計較,回一句:“我等著給你送花圈呢。”兩個人哈哈一笑了事。後來小何因病重住進了醫院,小趙去醫院看望,一見麵想逗逗他,又說:“你還沒有死呀?”這一次,小何翻了臉,生氣地說:“滾,你趕快滾。”說罷便把他趕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