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即使是最親密的朋友之間,說話也不能口無遮攔,不考慮聽者的感受。有些人說話所以惹惱人,並不是他們不會說話,而是像小趙一樣,沒有分清場合環境。就像在公共場所與別人聊天或者閑談的時候,最好不要對他人的個人狀況妄加評論。如果某人的肩膀上有很多頭皮屑或口氣很難聞,或者有些許衣冠不整,我們就應該盡量忍耐地不去想它,等到沒人的時候再告訴對方。如果我們直接告訴他,特別是在人比較多的場合,很容易讓對方處於尷尬的境地。
同樣,對於不同的人來說,他們或許都有著不同的忌諱,就比如許多人不喜歡別人問自己的年齡,尤其對女性而言。年齡是女人的秘密,不願被人提及。而對錢等涉及個人收入一類的私人問題通常也是不宜在公共場所討論的,尤其是對於男人來說。在社交活動中,我們想讓自己詼諧幽默,令人歡迎這種想法很好,但要適得其法,不要拿話癆當有趣,這樣很可能導致禍從口出。
而如何做到幽默又不讓人討厭呢?關鍵就是說話要掌握一個度。當我們說的話言而有實,受人喜歡的時候,我們可以滔滔不絕;而當我們言而無實,感覺到別人已經厭煩了的時候,那就不如閉嘴的好了。靠耍嘴皮子來贏得人緣,即使暫時能讓我們“風光”一下,但這種“風光”又能維持多久呢?所以說話這個度,應該是建立在能言善辯的基礎上的以理服人、以言悅人,而那些工於無度地突出個人的巧言令色者,甚至不分場合地點的“脫口秀”專家,是不會招人待見的!
總之我們說話更多是為了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見,而不是光圖個嘴巴痛快,胡亂發泄自己的情緒。我們把話說出去,聽的人高興了,我們自然欣喜,但不能隻為了討人喜歡而口無遮攔。一個成熟的人必須學會思考,必須知道適時閉嘴,這樣才不會被嘴巴連累,吃“一吐為快”的虧!
即便能做到,也不要輕易許下諾言
管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學說”得到這樣的結論,人在解決自身溫飽之後就會要求滿足更高的需求。人需要尊重,其中包括自尊、自重和來自他人的敬重。比如,希望自己能夠勝任所擔負的工作並能有所成就和建樹,希望通過幫助他人從而得到他人和社會的高度評價,獲得一定的名譽和成績。
在現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環境裏,我們為了盡快適應環境,立足社會,給他人留下好的印象,都想擁有一種不屈不撓的鬥誌和積極向上的奮鬥精神,這是非常好的。但如果一味地為“表現”而表現,事事爭先,以至於大包大攬,不計後果地去爭強好勝,這就很容易出問題了。
比如說麵對別人的請求,我們能夠幫助自然是好事,但我們在不確定能不能提供幫助的時候,就一口應承下來,結果等到要做的時候才發現事情遠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簡單,就不免落得個食言的尷尬局麵了。
小孔的好朋友小金的新房要裝修。小孔經常跑去小金那裏幫忙打打下手,購買一些裝飾材料什麼的。一次在看到小金做瓦工活的時候,小孔心血來潮問小金要不要做木工活。小金看到家裏剛好要吊頂,就問小孔:“你還會做木工啊?”小孔原來也幫別人家裏裝修打過下手,當時覺得木工沒多難,還挺有意思的,就大不以為然地說:“那有什麼難的。你就不用管了,全交給我好了!”於是,小金就將吊頂框架的工作全部托付給了小孔。
但等到小孔開始做的時候,才發現木工遠沒有他想的那麼簡單,因為以前他隻是幫別人打下手,別人讓他怎麼做就怎麼做,但現在全由他負責,他就不知道從哪兒下手了。施工圖都沒畫,他就開始往牆上鑲釘子框,結果鑲好了才發現,每一行都對不齊,還要拔下來重新訂,弄的滿牆都是窟窿;連基本的木工準則都不知道,吊頂龍骨裝了拆、拆了裝的,原本計算好十天的工期,結果半個月過去了還毫無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