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同時,我們卻不可以不分人前人後、不管事情輕重緩急地隨便發牢騷。我們要知道發牢騷本身是不好的習慣,偶爾發牢騷可以不遭譴責,但牢騷發得太隨便、太無所顧忌,甚至粗言粗語,有侮辱傾向,這樣可就嚴重了。
管理學家馬斯洛在其《自我實現的人》一書中,把牢騷分成三個等級,分別是低級牢騷、高級牢騷和超級牢騷。他認為,牢騷的水平即是一個人的需要、渴望、希望的水平,可以用來分析他的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與煩惱。譬如整天處在擔憂、貧困,甚至純粹饑餓的人,往往擁有的都是低級牢騷。對於他們而言,滿足最低層次的基本需求是當務之急。
但超出馬斯洛的預判,我們的社會上卻流行著一種歎世型牢騷。擁有這種牢騷的人大都是出於對現狀的不滿,卻又不想辦法去改變,隻是一味地對遇到的每個人都慨歎抱怨,隻要我們給他們一個和別人相處的空間,他們的牢騷馬上就會“狼煙四起”,讓人不勝其煩。
吳懿蓮是個開朗的女人,但最近她卻被周圍的人影響得無比鬱悶。辦公室的小劉見到她就滿腹牢騷。原來是有兩個條件相當的小夥子同時追她,她不知道該選哪個。剛開始,小吳還會熱心地幫她分析,但事情拖了大半年,她還是無法做出決定,總是一味地愁眉苦臉追著小吳問。漸漸地,一聽她嘮叨這事,小吳就頭疼不已。
她的鄰居老王也有滿腹牢騷。他的兒子今年打算結婚,原本計劃買套新房,但聽說最近房價都降了,他也想等一等,沒想到這一等反倒壞了。過了幾天,房價不但沒降,反而漲了不少。老王氣得天天喝悶酒,醉了就跑來小吳家,找小吳的父母抱怨。
她的堂哥也有牢騷。他平時忙著做買賣,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導致孩子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差。有一次,堂哥一氣之下把兒子揍了一通。不料,小家夥第二天就留張紙條,宣告離家出走了,弄得親戚朋友們全都緊張出動,幫著去找孩子。最後孩子終於找到了,但小家夥從此學會了這一招,有一點風吹草動就玩一通“失蹤”。堂哥鬱悶了就打電話來訴苦,小吳聽得耳朵起了繭子,但又不能不聽。
小吳的同學如意也有牢騷。如意以前總抱怨自己的老公沒出息,哪知他最近開始連連升職,薪水也翻倍地漲,買了新車,也換了大房子。可如意高興了沒幾天,忽然覺得不對勁。以前老公常常幫她做家務,可是現在回家是倒頭就睡,什麼也不管。感覺無聊的阿紅經常打電話約小吳出去逛街、喝茶。可是每次出去,她總要對自己的老公發一通牢騷,顛來倒去,直聽得小吳幾乎跟著一起崩潰。
從小吳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麵對他人的牢騷,即使是最親密的人,也有聽膩了的時候,誰也不想因為要聽別人的牢騷而弄得自己也牢騷滿腹。因此,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不想做小吳的同時,就要記得同樣不要做小劉、老王、堂哥和如意。
麵對煩惱,我們固然可以發牢騷,但要適可而止。隻發牢騷,是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的。而一旦牢騷過剩,養成了抱怨的習慣,就會隻看到缺點,看不到希望,結果什麼事也做不好。所以,對於牢騷,我們就不妨采用0.8的方法,先試著拿出0.2的牢騷時間,把它用在解決問題上,這樣慢慢地養成習慣,一遇到牢騷我們就把話語變成行動。最終,我們的牢騷也肯定會消逝在我們的行動中。
有了榮耀和功勞,要感謝他人的支持
分享是幸福的根本。人類文明是在分享中誕生的;社會和諧是在分享中建立的;幸福的生活是在分享中加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