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為什麼我們亞健康了(1)(2 / 3)

人處於什麼狀態最舒服呢?飯吃八分飽,覺到自然醒,笑到自然停。真正生活有節製、有規律的人大都不會“饑一頓、飽一頓”,而是擁有準時吃飯,到量停箸的好習慣。

做菜:八分鹹,八分油

據2010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城鄉居民平均每天攝入烹調油42克,遠遠高於推薦量。如此高脂肪、高膽固醇的膳食,讓肥胖、相關慢性疾病患病率在社會上迅速增加。與20世紀90年代相比,中國成年人超重率上升了39%,肥胖率上升了97%,高血壓患病率增加了31%。

中國人長期以來用鹽多,使味覺變得麻痹,導致鹽的用量離健康指數越來越遠。世界衛生組織把日薦攝鹽量限製在5克,但據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居民平均每人日食鹽的攝入量為12克,遠遠高於5克的食鹽建議量。食鹽的攝入量與人群的血壓水平和高血壓的患病率有著密切的聯係。據統計,我國高血壓患者已達1.6億,平均每年增加300萬人。

中國自古是一個飲食大國,飲食的文化源遠流長,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問題自然更為人們所重視,那如何在吃好的同時又吃得健康呢?

飲食,自然離不開油和鹽,不過用量過多過少,都不利於健康,還會引發多種慢性病。那麼,用多少油、多少鹽,最適度呢?而我們在日常的飲食中又如何去把握這個度呢?

對於油來說,專家建議每天烹調用油不宜超過30克。中國人喜歡吃油,因為經油烹製的食物不僅由生變熟,改善口味,還能促進食欲和增加飽腹感。而我們日常的食用油也是以植物油和動物性脂肪為主的,這兩者所含脂肪酸種類不同,對健康的影響也不同。總體來說,動物性脂肪中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含量高,應該盡量少吃。而在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等多種植物油中,由於各有其特點,應經常更換食用,而且總量也不宜過多。

如何做到少吃油,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一、改善烹飪工具,如使用不粘鍋、微波爐,這樣可少用一些潤鍋油,從而減少用油量。

二、改變烹任方法,少用油炸、油煎、油爆、油炒,多用清蒸、水煮、涼拌等。

三、從月食用總量上加以控製,3口之家,5升量的一桶油至少要食用兩個月。

四、少去飯店用餐,因為飯店的飯菜大多油量大。另外,膨化食品、快餐食品、餅幹蛋糕等也盡量少吃,尤其盡量杜絕吃方便麵等油炸脫水食品。

而對於食鹽來說,合理地食用就更重要了。因為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除了能給我們帶來美味的口感,鈉元素還是我們體內不可或缺的一種化學元素。它廣泛存在於體內各種組織器官,調節體內水分,增強神經肌肉興奮性,維持酸堿平衡和血壓正常功能。因此適量用鹽至關重要。但食鹽一旦攝入量過多,就會產生許多不良影響。長期攝入大量鹽對健康的影響和危害非常大,不僅會誘發高血壓,還能引發胃炎、消化性潰瘍、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另外,食鹽過量還是導致骨質疏鬆的罪魁禍首。因為腎髒每天將過多的鈉隨尿液排到體外,每排泄1000毫升的鈉,同時損耗大約26毫克的鈣。所以,人體需要排掉的鈉越多,鈣的消耗也就越大。因此,少吃鹽是保持健康最經濟實惠的方法。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減少食鹽攝入量呢?專家建議首先要自覺糾正口味過鹹的不良習慣,做飯時采取總量控製,用量具量出。炒菜時可以放少許的醋來提高菜肴的鮮香味,可以幫助口感重者適應少鹽食物。

同時限鹽也要把好“入口關”,即烹調時自己把握用量。對於此,我們在日常烹調過程中,除了使用限鹽勺外,還可掌握“兩蓋鹽”法則。即剛開始每天吃一啤酒瓶蓋鹽,不超過10克,適應後換成每天一牙膏蓋鹽,約4.5克。

而且我們還可以多找食鹽的替代品,做菜時注意用醬油、豆醬、芝麻醬等調味料,或用蔥、薑、蒜等香料提味。5克醬油、20克豆醬所含的鹽分才相當於1克鹽,而且做出的菜比直接用鹽味道更好。

就算是做炒菜,我們也可以在菜出鍋時再放鹽,這樣鹽分不會滲入菜中,而是均勻散在表麵,能減少攝鹽量;或把鹽直接撒在菜上,舌部味蕾受到強烈刺激,能喚起食欲。喝湯我們也最好隻喝淡湯,完全不需放鹽,用蘑菇、木耳、海帶等提色提鮮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