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為什麼我們亞健康了(2)(1 / 3)

將高粱與東北大米混搭。高粱米單吃有粗糙感,將其與口感細膩的東北大米按一定比例搭配,然後煲粥或煮成高粱大米飯,口感獨特、營養豐富而且利於人體的消化吸收。

將玉米粉和麵粉混搭。玉米粉與麵粉搭配,可以做成多種美食,如玉米餅、玉米饅頭、玉米糕、窩窩頭、金銀卷等。這些麵食不僅美味而且好看。

將粗糧、細糧按照科學飲食規律搭配,人體就會像海綿吸水一樣,充分而全麵地吸收到各類營養,提高自身免疫力。所以,從現在開始學著吃粗細糧吧,守住2∶8的粗細糧比率,就是守住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素葷完美比例8∶2

如今,當我們走進超市,我們也許會發現,某些水果蔬菜的價格已經遠遠超過了肉類。當我們到了吃飯的時間,我們能找到的素食餐廳也逐漸變得多了起來。麵對著美好的生活,飲食健康成了人們最關心的頭等問題,炸雞腿、醬肘子似乎再也比不上蔬菜、水果更有吸引力。人們以更加簡單的生活方式迎接新的世紀,心靈歸依到平淡和質樸,凡此種種都使吃素菜的人與日俱增。基於健康因素也好,基於簡單也罷,人類回歸原始自然的奢求在味覺上再次顯現。

其實早在幾年前,情況還並不如此,早在2000年,據中國居民膳食結構與營養狀況變遷及改善措施顯示,當時的成人穀類和根莖類的攝入量都有大範圍下降;而同比動物性食物的消費,特別是肉類和蛋類的消費,則分別有大幅度的增加,人們的膳食結構中脂肪和蛋白質的比例逐步提高。

但隨著人們葷營養攝入的現狀愈演愈烈,伴著脂肪和膽固醇的高攝入而來的便是整個社會患慢性疾病的人群日益增加,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工作節奏的不斷加快,生活的不規律,更造就了這部分“肉食者”營養攝入失衡的現狀,致使其在不知不覺中竟已成為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人群。

最近,這些由肉食而引起的身體問題終於為人們所重視,由此引發了文章開頭現象的出現。現代的營養學認為,人要想健康,就要首先實現營養平衡,合理搭配植物性食物和動物性食物,讓素食品也得到重視。

其實,我們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慣就是重視素菜的。關於中華民族傳統在這方麵的膳食原則有很多精辟的論述,如“飲食清淡,素食為主”“可一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豆”“魚生火,肉生痰,蘿卜白菜保平安”等。相比於西方人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習慣,中國人的腸胃本來就對吃素更加適應,因此我們應該注意在滿足口腹之欲的時候,以素食為主,適量搭配一些葷菜。

葷菜雖然味道鮮美,但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超量攝入會增加肝腎負擔,導致尿酸增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素食則能改變葷食含飽和脂肪酸與膽固醇過高的弊端,彌補葷食的缺陷。

我們的古人早就提出了“五菜為充”的觀點,說明蔬菜對消化係統有“充盈”和“疏通”的作用。因此,要有一個好胃口和健康的消化係統,必須經常多吃些蔬菜水果,攝取素營養,尤其是在我們食用肉類食品等葷食品的時候。

而我們又應該如何合理完成葷素搭配呢?主要在於以下兩點:

第一,要保持葷素平衡,保證身體健康的根本就在於葷素食物之間的均衡搭配,這樣才能保證身體吸收到充足的優質蛋白質、必需的氨基酸、各種維生素、無機鹽及膳食纖維,因此在搭配葷素菜的時候,要適當地考慮素菜的重要性,不要隻把素菜當擺設,當點綴。

第二,盡量要以素為主。完全吃素固然不科學,因為這難以滿足身體的營養需求,但我們卻應該提倡以素食為主,葷食為輔,葷素搭配。這樣既保證了對葷食中營養的有效吸收,又防止進食過多葷食而引起疾病。

當然,這幾點原則也要因人而異。如果你本來就不是特別喜歡吃葷菜的話,就不妨把葷素按2∶8的比率搭配,一份葷菜配四份素菜,享受一下在葷素上麵的0.8生活;但如果你是一個非常喜歡吃葷菜的人,讓你一下子把葷菜減小到素菜的四分之一恐怕接受不了,那您就不妨把葷菜打個八折,將原本計劃的葷菜中的20%變成素菜,這樣既不耽誤你口腹之欲,又能慢慢養成素葷搭配的好習慣,何樂而不為呢?

冬天穿衣,八分暖二分寒

冬天刀割般的北風、持續低迷的溫度、南方蕭索的冬雨以及北方一場連一場的鵝毛大雪,讓畏寒的我們變成冬眠動物,紛紛躲進暖氣房間裏,或者偎在爐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