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現代社會,每人每天的睡眠時間比20世紀的人少了將近一個半小時,長期缺乏睡眠使得人的身體狀況嚴重惡化。德蒙特博士向我們列舉了一係列由於缺乏睡眠而引發或者影響的重大事故:
1986年,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發生爆炸,機上的人員全部喪生。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調查,除了惡劣的天氣因素影響發射之外,負責發射飛船的工作人員在此前整夜都沒有睡覺,在事故操作中因過度疲勞以至於產生精神不集中也是一個重要因素。1986年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件和1979年美國三裏島的核泄漏事件都發生在夜晚,這兩起重大的事件的發生也都和操作人員因疲勞操作而判斷失誤有關。
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由於缺乏睡眠而引起的事故更是數不勝數。比如,每年發生的交通事故中,就有相當大的比例是因為司機在車上打瞌睡、精力不集中引起的。
我們人類的作息時間都是受生物鍾嚴格控製的。這個周期一般是24小時,但是有些人卻要強行逆自然規律而行。他們縮短自己的作息周期,但卻忽略了睡眠對於健康的重要性。對於人類自身的生理要求,我們每天必須有足夠的睡眠時間,長時間人為的縮短睡眠,就像是用銀行卡透支一樣,到了該還錢的時候,缺少的睡眠也必須還上。而且如果一個人一天晚上少睡了一個小時,那他就帶著一個小時的睡眠賬單進入第二天,不隻他第二天的工作精力會削減,到晚上他要補充的睡眠也遠遠多於他前一天節省的。
有一位在外資企業工作的金先生剛過而立之年,畢業於國內某知名大學。他在畢業後進入所在公司後,因為平時工作非常賣力,迅速被提拔擔任公司的業務部的主管。由於工作關係,他總是非常忙碌,正常的休息得不到保障。雖然金先生的身體一直都長得壯實,並且他也非常熱愛運功,但是卻出乎意料地在一天深夜回家時,倒在了出租車裏,昏迷不醒,後經醫院多方搶救,終於還是死亡了。
金先生的死因是大腦溢血,而病因就是平時太辛苦了,長期勞累過度,不注意休息。就這樣,一個正當壯年的生命過早地結束了。這位金先生在平時抓緊時間努力工作,想趁年輕多取得一點成績是沒錯的,但是他沒有將工作與休息很好地結合起來,一味地賣命工作,最後導致他猝死於工作之中。如此結局顯然是任何人都預料不到,也不想看到的。
對於金先生這樣的悲劇,科學家有一個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睡眠是讓大腦和小腦休息的,而人體其他器官,比如肝髒是不休息的。這表明睡眠是整個腦部特有的現象,至少慢波睡眠是腦部修補自由基所造成損害的時間。自由基是新陳代謝的副產物,可損傷人體細胞。其他器官可以通過放棄和替換受損細胞來修補這種損害,但腦無法這樣做,隻能讓人進入睡眠狀態,尤其是慢波睡眠狀態,利用這段難得的“閑暇時間”進行“搶修”作業。張先生正是經常強製地結束腦的“搶修”作業,才釀成了最後的悲劇。
所以無論我們的工作有多麼忙碌,都不應該隨意向睡眠透支時間。有的人可能會說自己的身體很好,能熬夜,完全沒有影響。這種做法在短期內可能看不出有多壞的影響,但長久地去觀察,這種做法就極不可取了。這就像一個馬拉鬆長跑運動員,想在理想的時間內跑完整個路程,就不能隻強調短時間內的速度,而必須適度地控製自己的速度,才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對於睡眠,有一個絕妙的比喻,說“睡眠好比銀行,可以適當透支,但不能一次性儲蓄”。這就是說,偶爾地改變一下睡眠習慣可能不會有睡眠大礙,但絕不能長期拖欠“睡債”。那些以為隻要把覺補上,就能恢複體力的想法是錯誤的;那些玩命工作後再狂睡的生活方式不值得效仿;而那些拚命玩耍後再補睡的生活習慣同樣也是不可取的。
嚐試“每天一萬步”的健身方式
每天盡量走上一萬步,這是美國疾病控製與防治中心主任朱麗·格伯丁醫生向美國民眾提出的建議。聽起來這個數字好像不大,但考慮到我們普通上班族每人每天走路遠遠少於4000步,這個差距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