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領導,當下屬犯錯時,不能夠一棒子將他們打死,要給犯錯者一個改正的機會。讓他們有回旋的餘地,這樣做才是掌控他們心理的最佳手段。雖然按規矩一定會挨罰的事兒結果卻是平安無事,犯錯者會怎麼想?自是感激涕零,誓相後報,這也是一種高明的領導手段。
沒有人願意犯錯誤,但是人非聖賢又孰能無過呢?麵對著一個犯了錯誤的員工,你是願意嚴加斥責,使他從此以後在工作中畏首畏尾呢?還是願意通過幫助使他認識到錯誤並加以改正,從哪裏跌倒再從哪裏爬起來呢?麵對這樣的問題,我想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後者。
但是,在現實中許多管理者對待犯了錯誤的員工,不是大罵一頓,就是將其降職使用,要麼就將其打入冷宮,從此不再委以重任。其實,員工犯了錯誤,最痛苦的是其自身,應該給其改正錯誤的機會,可不少管理者這時候都不會想到這些,而隻顧自己的感受,即使事後有些後悔,也會因沒有勇氣改正,而將錯就錯下去。
我們工作中常會遇見這樣一些管理者,員工越是認錯,他咆哮得越是厲害。他心裏總是這樣想:“我說的話,你從來都不放在心上,出了事你倒來認錯,不行,我絕對不能放過你,一定得好好整整你。”
豈知,這樣做隻會有兩種結果:一種可能是被罵之人垂頭喪氣,從此做事因怕出錯挨罵而處處畏首畏尾;另一種可能,則是被罵之人忍無可忍,勃然大怒,重新“翻案”,大鬧一場而去。這時,挨罵員工的心情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就是認為,我已經認了錯,你還抓住我不放,實在太過分了。
常言道“使功不如使過”,如果對有過錯的員工進行大膽地使用,常會收到一舉兩得的“攻心”效果:一能使其痛悔自己的過錯;二能使其感激領導的寬厚仁慈,拚命工作,以便將功補過。而且,實踐表明,有過錯的人往往比有功勞的人更容易接受困難的工作。使用有過錯的人實際上就是對他的一種強大的激勵,可以使其一躍而起,創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
與此同時,對於有過錯的人而言,他們最需要的就是獲得重新證明其價值和展示其才華的機會,特別是當他們因過錯而受到別人的歧視冷落後,這種願望就更為迫切。因此,管理者一旦提供這樣的機會,他們就會迸發出超乎平常的熱情和幹勁兒,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努力去工作,完成常人難以完成的任務。
在這個方麵,武則天可以說是深諳這一高明手段的人。武則天一生雖然殺人無數,但也做過饒人得報的“善事”。
上官婉兒,是李唐五言詩的鼻祖上官儀的孫女。上官儀是唐初重臣,曾一度官任宰相。高宗李治懦弱,後期又不滿武則天獨斷專行,便密令上官儀代他起草廢後詔書。不料卻被武則天發覺,便以“大逆之罪”使上官儀慘死獄中,同時抄家滅籍。時年一歲的婉兒及其生母充為宮婢,被發配東京洛陽宮廷為奴。婉兒14歲那年,太子李賢與大臣裴炎、駱賓王等策劃倒武政變,婉兒為了報仇也積極參與。但事情敗露,太子被廢,裴炎被斬,駱賓王死裏逃生。上官婉兒明知自己也即將被處死,但結果完全相反:竟被武則天破例收為機要秘書。
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原因就在於上官婉兒很有才華,而武則天又特別愛才。上官婉兒14歲時曾作了一首《彩書怨》的詩,被武則天無意中發現。武則天不相信這麼好的詩竟會出自一位女孩之手,便以室內剪彩花為題,讓她即席做出一首五律來,同時要用《彩書怨》同樣的韻腳。婉兒略加凝思,就很快寫出:“密葉因栽吐,新花逐剪舒。攀條雖不謬,摘蕊詎知虛。春至由來發,秋還未肯疏。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武則天看後,禁不住讚歎,並誇讚她是一位才女。但對“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裝作不解,問婉兒是什麼意思。婉兒答道:“說的是做得很假的花,可以以假亂真”。“你是不是在有意含沙射影?”武則天突然問道。婉兒十分鎮靜地回答:“天後陛下,我聽說詩是沒有一定的解釋的,要看解釋的人的心境如何。陛下如果說我在含沙射影,奴婢也不敢狡辯。”“答得好!”武則天不但沒生氣,還微笑著說:“我喜歡你這個倔強的性格”,然後將她14歲入宮時製服烈馬獅子驄的故事,講給婉兒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