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是不插手任何市場式經營的。此語簡單,但問題重要,我們可要仔細侃一侃。這個問題涉及政府的起源、政府的功能、政府運作的特點等問題。在中國大學的教科書、各類研究文章中,對如此重要的議題卻沒有涉及。所以大家更有必要了解一下。
1.政府與市場的運作規則
為什麼政府不應該參與市場活動?
我們在前文中已經介紹了政府在社會運作中的角色。大家應該能夠明白為什麼政府不應該參與市場活動了。現在讓我們把前麵那個電影故事稍稍改寫一下。
部落中的居民十分喜歡那個瓶子,最終決定還是將那個瓶子留下來。結果呢,我們的主人公就成了專業瓶管,他常年的職責就是負責管理那個瓶子。他盡責盡職,努力工作,將有關瓶子的事宜管理得井井有條。後來部落居民逐漸給他加工作,如前文所講,什麼修下水道啦、修馬路啦、解決部落內一些鄰裏糾紛啦,都讓他幹。他將這些事幹得也很好。由於這個部落有這個瓶子,所以有很多外部落的人搬遷到這個部落裏來。部落人口增加,服務項目增多,居民就給主人公增加了幾個助手,協助他工作。
瓶管人數由一個增加到十個,管理項目由負責一個可樂瓶子到一大堆部落的其他事務。於是居民們就相輔相成(注意這個概念)地增加了所交納燒餅的數量。到後來,雖然讓這些瓶管負責的項目數量沒有增加,但部落越來越大,導致瓶管的人數越來越多。相應地,部落居民交納的燒餅也就越來越多。
到後來,情況有些變化。瓶管在吃燒餅時發現,他們可以用燒餅去換鹹菜吃。有了鹹菜就燒餅,他們的飯食就比較好吃了。於是他們就經常用分到自己名下的燒餅去換鹹菜吃。再到後來,我們的主人公——這個瓶管頭,決定將餘下的燒餅統一管理,一塊拿到市場上去換鹹菜,可以多換些。這樣一來,大家都高興。發展到後來呢,瓶管們幹脆就開了一家燒餅鋪,搞燒餅專賣。瓶管們用賣燒餅得來的錢買鹹菜和其他愛吃的東西。而且為了賣燒餅,瓶管們還專門撥出幾個人來看店房、進行銷售活動。到這一步,我們要討論的問題就出現了。
第一,瓶管們是否應該將居民交納的燒餅拿去換鹹菜?如果鹹菜是瓶管夥食中的必需品,那就應該讓居民們少交燒餅,開始交納點鹹菜。如果實際征收的燒餅數量多於瓶管工作中所需燒餅數量,那就應該減少征收數量。這就是我們在上麵強調“相輔相成”這個概念的原因。這裏涉及的原則問題是,政府根據什麼來征收燒餅:是無限製征收呢,還是根據提供服務的項目需求來征收燒餅呢?我們在前麵調侃式地舉出了不同社會製度中不同的燒餅征收方法,大家可以返回去再看看那段。
第二,我假設部落中還有其他的居民也在開燒餅鋪賣燒餅。很顯然,居民開的燒餅鋪賣出的燒餅是自家烙的,而瓶管燒餅鋪的燒餅是居民交納的。這可就讓居民燒餅鋪的張掌櫃想不開了。首先,他看到在瓶管燒餅鋪裏賣的燒餅中有好幾個還是自己交納的。張掌櫃心裏就琢磨了:你們將我們交納的燒餅反過來賣給我們,並且還來和我的燒餅鋪競爭,這合理嗎?接著張掌櫃和其他部落居民竊竊私語:嗨,沒記得“授權”給這些瓶管們開燒餅鋪呀?
在這裏,我們涉及一個美國政府研究和管理中的重要課題:為什麼政府不能參加與私營工商企業的市場競爭。
為什麼政府不能參加市場活動?
我們在上麵聊了聊為什麼政府不應該參加市場活動。“不應該”的意思是,由於受到某種原則的製約,政府活動應該與市場經營分離。我們在本節中要談的是不能參加。這個“不能”是指政府沒有參加市場經營活動的能力。這一段的討論十分有參考價值,可以用來揭示中國體製改革的核心問題。由於這裏的討論比較理論化,所以我們還得來看這個瓶管們開設的燒餅鋪。
自打那個瓶子從天上掉下來那天開始,部落中就產生了一種管理公共產權的需求。這就是政府產生的過程。到後來政府管的事逐漸增多,政府似乎就成了社會的權力中心。這是正確的,但是這個權力並不是無限的。麵對市場運作這一社會運轉層麵,政府是無能為力的。
就兩個燒餅鋪來看,兩者在經營上的差別就十分明顯了。瓶管們的燒餅鋪,根本不用考慮成本問題。瓶管的運作成本是居民交納的燒餅。隻要瓶管們存在一天,就會有燒餅。這樣一來,瓶管們對製作燒餅的成本根本不加理會。而張掌櫃則對自己燒餅鋪的經營成本十分在意。他家自留地裏種小麥,經過一係列弄弄整整,最後烤出燒餅來賣。如果他賣燒餅賺的錢不足以維持他小麥地的費用,他可能就會放棄他的燒餅鋪。這個道理其實十分簡單。
進一步看,由於瓶管們不用考慮成本,所以他們也不用考慮利潤問題,隻要能換來鹹菜就可以了。無論是用一個燒餅換一塊鹹菜,還是用十個燒餅換一塊鹹菜,都成。換句話說,瓶管們實際上在利潤這個問題上毫無概念,哪裏還提得上提高利潤呢?再看張掌櫃的,從他那一畝三分地上的小麥,到出售的燒餅,各個環節都要有成本。為了增大利潤呢,他就絞盡腦汁從每一個環節上降低開銷,以增大利潤。
最後再看競爭這個問題。什麼是市場經濟環境中的競爭呢?假設部落中有張記、王記、李記、趙記四個燒餅鋪。部落中一共有一千個居民,一千張嘴。四個燒餅鋪每天一共賣一千個燒餅,正好夠每人一個。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永遠處於不敗之地,張、王、李、趙四位掌櫃的就得想法子讓這一千人中有更多的人來吃自己的燒餅。但是四位掌櫃所能幹的不外乎是降低成本、燒餅味道多樣化、簡化銷售方式,等等。這一切手段的目的都是增加利潤。但是四位掌櫃的都不能在價格上太下工夫,尤其是不能無限降價,因為有成本這個底線。
假設部落中除了張記、王記、李記、趙記四個燒餅鋪之外,還有一個由瓶管們經營的“部落國營燒餅鋪”。當其他四個燒餅鋪玩命競爭時,部落國營燒餅鋪卻可以任意在價格上做手腳而不用考慮成本和利潤。首先,部落國營燒餅鋪沒有成本問題,因為居民在源源不斷地交納燒餅。其次,部落國營燒餅鋪也不在乎利潤問題。因為高利潤、低利潤,或者幹脆沒有利潤,不會影響瓶管燒餅鋪的存在。大家想一想,在這種情況下,張記、王記、李記、趙記四個燒餅鋪還能堅持多久?當張記、王記、李記、趙記四個燒餅鋪倒台之後,部落國營燒餅鋪就成了部落中唯一的一家燒餅鋪,眾部落居民不得不在那裏買燒餅。結果呢,由於沒有競爭,部落國營燒餅鋪的燒餅越來越不好,尺寸越來越小,味道越來越差。可是部落居民還是別無選擇,隻得到部落國營燒餅鋪買吃的。這種部落國營燒餅鋪壟斷燒餅市場的經濟運作方式絲毫無助於促進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