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美國政府與市場經濟(3 / 3)

這裏介紹的兩大類條件都屬於“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類的因素。不是哪一屆議會腦子一熱喊兩句口號就可以完成的。就拿雨水排泄這一條來當個例子吧。在美國大大小小的城市中,有許多建市於100多年前。從前文提到的那個×××市來看,1832年,原來部落中的十幾個人投票,成立了市級政府。在過去近170年的曆史中,將一塊叢林地修建成一座典型的美國社區。其市區道路的設計和改建幾經滄桑,已經沒有多大的能量可以釋放。結果呢,市內交通長年來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漸惡化。幾次打算動“大手術”,拓寬道路,但因影響太多的居民,遭到反對,每次的嚐試都是不了了之。許多應該穿市區而過的開車族都有意繞道而行,以避開擁擠的市區。人不過來,帶來的商機就大打折扣。所以呢,市區的商店業主們也在抱怨。市議會對此可真是束手無策(我們也可以用此例來注釋“民主的代價”這一概念)。

另一方麵呢,市區中那些老街區內的雨水排泄係統和供水係統,也因年代久遠屢屢發生事故。一下大雨,許多老百姓家中地下室進水,多條馬路排水不利變成了涮腳池。每年夏季,整個社區是怨聲載道。1994年,市議會終於下決心治理雨水排泄問題。首先請來專門的谘詢公司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當年在設計和規劃城市發展時,技術水平的限製,包括原始的測量手段和研究方法(當初可不原始,那會兒可還沒有衛星呢),對市區內地形以及降雨量的分布根本不了解,造成了今天這個局麵。另外,100年前的建築材料和關於樓房建造的法典也與今日的大不相同。所以要徹底進行改造,將問題根治,需要至少10年的時間和天文數字一般的預算。

1995年,市議會通過一個10年規劃,並通過公民投票決定發行市政債券來實施這項計劃。順便說一句,美國的市政府是可以以公債的形式借錢的。但因為是用百姓的錢來還本付息,所以借錢還需老百姓同意才可以。這項整修改善雨水排泄的計劃宏大無比,一般的預算是不可能解決的。

2005年,這項計劃實施完成。果然,社區內的雨水排泄問題得到根治。政府百姓雙方皆大歡喜。在這個計劃實施的10年中,發生了許多有意思的事。可惜篇幅所限,我們不能一一給大家講述。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這個例子中看出,使得一個城市適合人類居住,吸引工商企業來投資,的確不是一天一夜之間就能做到的。由此看呢,我們國家開辦開發區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把投資者弄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一切從頭做起。白手起家,簡單省事。

我們再順便聊聊互聯網技術與招商。今天,許多大大小小的美國城市中都有免費的無線互聯網服務區,不僅包括中心商業區(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CBD),而且還包括許多公園、遊覽區以及公共圖書館。從發展趨勢來看,更多的市政府也在考慮提供此項服務。現如今,一個城市中信息技術的利用程度似乎是這個城市發展的標誌。從投資角度看呢,一個城市的發展是否是“技術友善型”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同時,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也給大大小小的城市政府帶來無限麻煩。成千上萬的網上商店,悄悄地將地方政府征收的那點銷售稅給剝奪了。鑒於互聯網銷售的無地區性,地方政府絕對沒有辦法、更不能強製地從網絡銷售中征稅。這可也夠倒黴的。本來就能征收那麼幾個燒餅,還越來越少。

怎麼辦呢?有許多地方政府就開始重點改善本社區中信息技術業的投資環境。當年戴爾計算機公司在美國尋找安家落戶之地時,有的城市就沒有加以特別的注意。殊不知,戴爾公司在網上直銷自己的產品,所以無論其組裝車間和銷售部在何處都是無妨。再到後來,居然在哪個國家都成了無所謂的事了。

第三大類是指政府對工商企業撒手閉眼的“不幹預政策”。如果說地方政府有什麼辦法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這個簡單手續可能也算一條吧。在美國辦公司,登記注冊的手續是出了名的簡單。我們找了幾個美國州政府的網站進行了一個簡單的調查,要看看一個新公司到底需要如何登記注冊。在伊利諾伊州,注冊一個合夥公司,幾個合夥人一塊兒填兩張表,交上120美元,當然還要請個會計,或者雇用一會計公司,到聯邦稅務局(IRS)申請一個納稅的賬號,就得了。然後,每年年終時需要交納一份表格,通知州裏這個公司是否有變化,比如董事長或者董事會人員有變化,等等。如果是一個個人擁有的小公司,就像在自家地下室辦網站的那種,到所在縣的縣政府花5美元登記就可以了。成立一個公司,其過程真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公司成立之後的經營完全由市場決定了,政府是不插手的。

總而言之吧,在美國政府招商這一點上實在是沒啥可多講的。2001年,美國著名的波音公司打算將其總部從位於美國大西北角的西雅圖搬遷到美國的中西部或者東部地區,以便能夠更接近美國的政治中心。這一來,美國中西部和東部的幾大城市都摩拳擦掌,使出渾身解數來說服波音將總部遷移到自己的城市中來。想一想,這麼大個的公司,得給地方經濟帶來多少好處!最後呢,波音選擇了芝加哥來落戶。波音選擇條件之一就是社區內高級住房的多少。波音公司有一大堆“CEO”和其他類型的高級主管,這些人都是舉家搬遷,到新地方一定要買房子置地。波音也真是令人感到奇怪,會有這麼多“高幹”。最後,也就是芝加哥周圍能有這麼多社區,可以讓這些CEO們買到中意的房子。當然啦,各個城市也都有一些包括減稅一係列的財政上的“誘餌”。其實呢,諸如波音公司那樣的大買賣,財大氣粗,根本不太在乎那些小錢兒。

這些招商的功夫都使完了,就真是黔驢技窮了。

我們在本章中涉及太多的大道理。別看枯燥,有些還是挺重要的,這些道理十分有助於對下麵討論的理解。要是大家覺得讀懂了一些,那就不簡單了。我保證,在下文中多講些例子,少講些道理。